1.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如果你:十分敏锐的觉察到别人的需求,并随时都准备无条件的去满足对方
如果你:几乎难以拒绝任何人的请求,即便是一些无礼的、过分的要求,也根本无力反驳
如果你:无时无刻都试图去营造一种【很温馨,很和谐】的气氛
如果你:非常害怕与别人起冲突,根本不知道该怎样生气,在和别人起冲突时非常轻易就会妥协
那么,恭喜你,获得了一枚"讨格型人格"勋章。
对于安全感、别人的爱和关注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一生不出自己本来的模样。
2.讨好型人格是如何养成的?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用两个概念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他提出了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概念。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一起的。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
这个"假自我",构成了讨好型人格的核心。
讨好型的人格就是这么打造而来的。
首先在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
母亲,作为婴儿的第一面镜子,天然应该为此事负有责任。当人在生命最初没有被母亲看见或照亮,他的灵魂得不到滋养,从无法与母亲建立感受层面的链接,发展到后来不敢再追求感觉上的链接和情感上的亲密。
有些养育者喜欢用离开来威胁孩子,使其屈服。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惹妈妈生气,妈妈不爱你了。"
不管是身体的离开,还是情感的疏远,都是幼小的心灵不能承受之重。那就退而求其次吧。于是转而追逐形式上的认可和语言层面的链接。
"我听话,妈妈爱我吧!"
"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求求你不要离开我。"
与此相伴的,是一种与影随行的、浓烈的被抛弃感、无价值感,这就是讨好习惯的根源。
而后扩展到其他所有关系。
我们的集体是很擅长通过权力体系打造讨好型人格的。"只要被人批评,就觉得对方说得一点都没错,是自己的想法有误"(太宰治-《人间失格》)。
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力,打造了这些过于在意别人的反应,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地迎合别人的期待的讨好型人格。对于他们而言,别人言语上的一丝肯定,就使得卑微、渺小的自我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些人会经常出现迟钝的现象,现象的背后,是假自我将身体与"我"分离,并将真自我割裂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所以身体的伤害也不容易让他们有切肤之痛。武志红讲了一个例子。一位女士,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被人踩了一脚,她当时没什么感觉,等下车时才发现,这一脚把她踩得很厉害。
这些人照顾全世界的感受,就是忽略了自己。
有的时候,愧疚感是不堪重负的,极致时,会死。
"生而为人,对不起。"
4.如何破除讨好型人格的魔咒?
从理论上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是构建良好的母婴关系。所谓良好的母婴关系,并不要求完美的妈妈-那会走向另个极端。需要的,是真实的妈妈和有张力的母婴关系。开心的时候表达愉悦,生气的时候,表达愤怒,但绝对不使用隐蔽的攻击,不要说"打你是为你好。"在孩子和自己都明明感受到了那股恶意的时候,还用语言伪装,那就是在制造分裂,破坏孩子对自身感受的信任。
最真实的解决方案是每个人自己的觉醒(武志红)。信任自己的感受、照顾自己的感受。当我们能更好地成为自己,这本身就是最美的追求。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当我们容许自己任性,容许自己拒绝,会慢慢感受到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别人活着,而是成为自己。当人真的和自己建立好链接,将会带来整个家庭的转变。
抱抱自己,看到自己。投身真实的世界,去爱、去恨,去细致体察生活,激活感受力,滋养自己灵魂。当我们真的学会爱自己了,世界都会感动。
告别愧疚,才能走向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