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三章治疗师的准备

第三章治疗师的准备

作者: 心喜欢生0003 | 来源:发表于2023-10-12 00:05 被阅读0次

1、我认为临床学家的核心任务是更好地认识他自己,这样才能够逐渐地以更深入、更有效的方式去体会他人的经验和感受。

我对这句话非常的认同,我自己学习心理咨询,进行自我探索,也给被人做心理咨询。我个人的感受是,无论心理咨询师本人的自我探索,还是来访者本人的咨询探索,本质上都是更好地认识他自己。

2、学会相信自己的内心是心理治疗师成熟的关键之一。

其次,不套用那些来自他人的说法,而是用自己的内心去工作

这是我学习心理学三年来最大的收获:如有不得,反求诸己。我原来的模式是不自信,总是习惯性的征求别人的意见——其实这个别人是母亲模式的外化:她总说我不对,塑造了我征求她意见的模式。但是她又没有成功者体验,更多的是道理和说教。所以呢,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开始形成新的模式——学会相信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内心去工作,用自己的内心去判断。如果暂时没有答案,就让它没有答案,让子弹飞一会儿,慢慢就有答案了。而且,越大的事情,答案越内显,不可能很清晰的有一个答案在那里的。但心有感知,只要跟随自己的心是判断,去实践就行了。

3、学习实践心理学时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是,学会如何将个人的特质与治疗师的角色整合在一起

这是当下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先生存再发展。我最近发现,人是习惯的产物。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知和行是连贯在一起的,就是知道不去做,是不会外化到现实世界的,就等于不知道。所以知道就要去做,通过行动形成习惯,量变到质变就会在现实生活里发生变化。

4、具体来说,寻找到一种方式从你明显感觉不认同不舒服不尊敬的人身上学习的能力是一项极具价值的生活技术

这个收获无疑是巨大的,巨大巨大的。我终于承认从我父亲那里学到了东西——就是讨女人喜欢的能力。今年中秋回老家感慨万千。从表象来看,我父亲一生笨拙、唯唯诺诺、不求上进、好吃懒做,但他却在核心的部分,他的脸像是屁股一样,他几乎不要脸也就没有所谓的尊严感,所以他面对母亲的那种羞辱时,他是无所畏惧的。我当然知道,母亲羞辱的父亲,是另外一个她自己——或者是她自己的父亲。但无论如何,父亲在他们这种矛盾的关系中存活了下来。而且一旦遇到困难,母亲是愿意帮助他的,他们之间有着人情味道。我原来不就是这个模式吗,喜欢女强人,面对她们时,我也是不要脸皮的。这是在跟母亲相处时的共生体验。换一个场景而言,母亲根本没有能力或者自信去跟一个优秀的男人相处,因为她内心是极度自卑的。

然后换到另一个场景里面:我的邻居二叔——他可是文武双全的优秀男人。他媳妇也是女中之凤,两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但他们的感情生活一塌糊涂,见面就干架,几乎有了仇恨。邻居二叔,一生勤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帮助他们成家立业,完全靠他自己干。媳妇几乎不干活,对他充满了仇恨。这次八月十五回老家,听说他生病了,女儿想来看看父亲,结果母亲还阻止,充满了诅咒和谩骂。儿子也胖的不行,原来身材那么匀称,现在有个200多斤了,严重的虚胖。家里都不缺钱,但充满了矛盾和谩骂。

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是没有我们家幸福和谐的。所以聪明只是生存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和谐的必然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看到了父亲的优点——他虽然懒惰,但他其实承载了母亲的情绪价值的,他在关系中是有付出的。反观邻居二叔家,那个媳妇她既不干活,也不承载情绪价值,所以他们并不匹配,他们之间缺少了生活的温情。邻居二叔也就一个人生活在这种拼命的挣扎里面,一个人孤独的做着养育孩子的工具人,他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温情的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性是很复杂的,不是简单地经济数据可以总结和反馈的。如果换位体验,我宁愿在我自己的家庭里长大——因为至少还有人情的温情,至少我的父母之间有着他们相对稳定的平衡。而邻居二叔,是孤独的,两人充满仇恨的度过了一生。他俩一年也不见面,住在儿子家,但长期这种仇恨心理,儿子内心的冲突也开始外化了。毕竟作为儿子,是需要认同自己父亲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通过观察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家庭,发现了人性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像我之前为什么很容易反对男性权威,是因为我在潜意识反对的是我父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治疗师的准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nc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