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读书每天写500字
〔写作·秘籍十四〕如何让文章过渡自然

〔写作·秘籍十四〕如何让文章过渡自然

作者: 一叶芭蕉 | 来源:发表于2019-04-11 10:53 被阅读33次

    我们初学写作,总感觉文章不连贯,却找不到原因。其实,主要是我们的文章过渡没有处理好。如果把过渡处理好了,文章就会变得行云流水一样,读者读之是一种享受,当然就会喜欢上我们的文章。

    那么,如何让文章变得行云流水呢?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文章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关系,让文章衔接自如,了无痕迹。我从以下几点阐述:

    一、以人的动作过渡

    我们写景物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移步换景”。移步换景顾名思义就是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我们通过人的动作,让文章非常顺畅。比如:朱自清《绿》。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作者以眼睛看到的瀑布作为联系点,非常好的把上下文连接在一起,让人读之不感到突兀,非常自然。

    二、段落过渡

    文章描写两个方面的东西,甚至没有什么相同点,必须有一个段落过渡。比如:鲁迅《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如果这篇文章没有中间过渡句,让人读得莫名其妙,怎么一下子从百草园调到了三味书屋。有了中间这一段,大家就明白了。哦,原来是作者太调皮,被送进了三味书屋学习。这样文章就非常流畅,作者把两个不相干的事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词语过渡

    我们根据上下文意思,用一些关联词词衔接上下文,常见的关联词有因为、所以、以及、但是、可是、固然、其实等。我们也可以用与后文描写相关的词语过渡。比如:梁实秋《雅舍》。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整篇文章分为七段,有四段开头用了雅舍。文章也是围绕雅舍而写。这样文章不但思路清晰,而且连接非常顺畅。

    四、句子过渡

    根据文章表达的主题,在一个段落的末尾,或者下一段开头,用一个句子把两个段落衔接起来,让文章不生硬。比如:老舍《秋天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文中“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就是一个过渡句,非常好的衔接下文作者要表达秋天的景况。如果没有这一句,上下之间就会别扭,不舒服。

    我们学习写作必须多看名家,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看风景肯定能够看得远一些。

    作者简介

    本名于春,男,1985年出生,苗族,贵州天柱人,现居温州。文章散见于《中国国土资源报》《台湾人间福报》《开封日报》《散文选刊》《杉乡文学》《鹿城文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秘籍十四〕如何让文章过渡自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nz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