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伤寒
《伤寒论·阳明篇》笔记17|去黄专剂—茵陈蒿汤

《伤寒论·阳明篇》笔记17|去黄专剂—茵陈蒿汤

作者: 江南_ac34 | 来源:发表于2020-05-31 22:13 被阅读0次

    二四八、“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阳明病的人必会自汗,医师以为是太阳证给他发汗,津液就伤到了,小便又出的很多,代表水分没了,这时要看清楚,不要急着下手,先等一下让津液自己回头。但年老气衰的人等半天也没力气排,需要帮他导,蜜煎、土瓜根、大猪胆汁都是导便的方法。

    蜜煎导法:

    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把蜂蜜熬到感觉粘的程度如麦牙糖一样就关火, 等稍微温点的时候,用手搓成一条一头大一头尖的倒锥型,趁温的时候做好,等凉了以后插进肛门,大头先进,肠子蠕动会让它往里面跑,用手抱到,有要大便感觉的时候再放手。

    蜜煎麻烦,大猪胆汁很难弄,土瓜根方缺,用甘油锭亦可,方法同蜜煎导法。

    大猪胆汁方:

    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二四九、“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应洪大,今“脉迟”,阳明病有表证时,只要有汗开桂枝汤,即使开得很重也不会丧失津液,因为有灸甘草生姜红枣滋阴,忌麻黄汤。

    二五〇、“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直“麻黄汤”。

    脉浮是表证,“无汗而喘”是麻黄汤证。中医的喘包含咳嗽,麻黄入肺。

    二四九和二五〇这两条辨讲的就是,阳明病攻下前,如果有表证,一定要先解表再攻下,也不要表里方放一起。

    二五一、“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肠子里热很盛才叫阳明病,如果病人“发热汗出,此为越热”,代表热有地方渲泻,就不会发黄。黄有两种:阳黄和阴黄。阳黄光鲜亮丽,阴黄暗黑很危险。

    如果“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只有头流汗,脖子以下都无汗,代表热停在里面。肠胃在中焦,肠胃有热时,汗发出去走表,热即泻。现在有表邪固外,汗无法发出去,热往上冲,第一个受到的一定是头。热一直往上越,中焦会空掉,但人体内不会存在空隙,湿来补位,梗在中间。

    人正常的津液走向是:水气化后从大肠到肺,肺是肾之母,肺的津液除了主皮毛主鼻外,会回到肾。肺法象天,天下雨到地上,肾似湖,把雨水积起来,再从小便排出。

    现在湿梗在中间,水上去后下不来,故“小便不利”,病人肠胃没水,很渴。脾湿太过,食物没办法完全运化,大便燥,堵在里面,整个是上面热,中间湿,下面实,结果病人就发黄,舌苔会很厚黄。经方药简力专,一味去湿,一味去热,一味去实,这便是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

    用量及煎煮法:

    茵陈嵩和栀子等量,各4钱,大黄2钱。先煮茵陈蒿,十碗煮六碗,再加栀子大黄,煮成三碗,去滓,分温三服。

    大黄酒泡只用在调胃承气汤和大承气汤中,因为有芒硝,咸寒,大黄酒泡后温热,中和芒硝的寒,不会伤到肠胃,仅此而已。其它地方直接用大黄。

    【神农本草】茵陈味苦,性平,微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为黄疸要药,功能除湿利尿,主治脾胃湿热,天行时热,周身发黄。

    茵陈蒿

    茵陈蒿去中焦的湿,大黄去下焦的实,栀子去上焦的热,此方去阳黄,吃下去后小便很黄甚至黑黑的很浓稠,茵陈蒿汤为去黄专剂。临床上急性肝炎都是阳黄,失治变阴黄。

    先煮的取其味,味重,故茵陈蒿多煮一会儿去湿(湿重),后煮的取其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伤寒论·阳明篇》笔记17|去黄专剂—茵陈蒿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pr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