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学习笔记1

《孟子》学习笔记1

作者: 共剪西窗烛 | 来源:发表于2017-01-28 19:55 被阅读0次

    《孟子》的历史地位

    儒家可分为内学与外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主流分为两支:思孟学派、荀子学派。

    思孟学派:历史上被称为“儒为表”,承继儒家精髓的主流,是儒家的内在面。以五经为本,发展出《四书》为核心的“帝王内养学”。

    荀子一派:历史上称为“法为里”汇通法家集大成者,是儒家的应用面。五经为本,发展出《韩非子》为代表的“帝王外用学”。荀子的两位有名的徒弟是韩非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的历史影响力:唐之前,荀子更有影响力。唐之后,孟子开始用影响力,并逐渐升格。汉语倡导“孔孟”,北宋入选“九经”;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北宋五子都推崇,入选“四书”;南宋后元代,才进入科举。到了元代,四书成为科举根本。《孟子》塑造了后代中国人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片段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学习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qf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