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计划,自然是要定几个本年度想要达成的目标,这里就拿学习得到课程和写作来说说。
首先需要明确学习得到和看书的目的。目的有这么几个,一种是为了写作服务,有输入才能有输出。胸中无墨,怎么可能完成每周一篇的作业?可时间久了,就会生出另一种质疑:“我为什么要不断输出?光是这么输出又有什么用处?”
另一种是抱着“今日的刻苦是为了日后的成功”的心态。学生时代每日刻苦学习是为了日后能有好工作,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同样方式的“洗脑”如今骗骗孩子都未必有效,又何况是有自主思考的大人?
成功是一个过于虚幻和庞大的概念,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成功”二字大概率上不过是“要有钱或是有权”的指代罢了。因为没钱带来的有限选择和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不可忽视的。所以想要通过知识变现就成了解决“没钱”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可正如陈海贤老师所说的,用解决问题作为行动的动力,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问题会层出不穷,永无止境,当你陷入解决完一个,又来一个问题的循环时,这种无限循环终会将你的动力消磨殆尽。所以最理想的提供学习动力的方式是创造,即以“我要完成一件XX作品,做成一件XX事情”作为行动的动力。只有在这种创造思维中,在由兴趣和意义感驱使的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行动的力量。
那么,我这样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兴趣吗?读书于我还远没达到无书不欢的状态,相对花一小时读书,还不如刷一小时淘宝来得自在。可一小时的读书事后会带给我满足感,而一小时的淘宝后除却下单一刻的开心,剩余的就是空虚感了。可因为下单一刻的开心太易得,以至于总是会不断地重复去做容易的事情。
上周末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听何帆老师讲他发愿要用30年的时间,每年出一份报告、一本书用来记录中国自2019到2049年的变化,将自己变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并邀请各位读者同行。我突然觉得这个想法非常有意思,我们每个人作为历史长河中一个微小的当事人,只要记录下自己的历史,就是在参与书写时代的历史。并不需要做什么宏大的事情,只需要记录下自己当下的所思所想,在时间的加持下,日复一日,就自然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持续写作本身是极富意义的。此外,当你将目光投向未来30年,站在未来的角度思考现在,当下看似天经地义,平凡无常的小事,都会充满新奇感。这会让你对周围的环境、人和事更加敏锐,并帮助个人梳理思路,做出更好的决策。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记录和书写个人的历史,这是一件具有仪式感和令人想想都兴奋的事情。而将这件看似宏大的事情逐一拆分到每日,也不是很难办的事情,无非就是下面几种情况,照做就行:
- 如果是工作日午餐后,我就学习一小时(读得到或是写作)
- 如果到了工作日下午5点半后没有紧急的工作,我就读书半小时。
- 如果晚上爸爸陪玩,我就读书半小时。
- 如果小朋友晚上十点就睡了,我就读书一小时。
- 如果小朋友上兴趣班时下雨,我就站着读书。
就这样吧,上手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