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老师扮成圣诞老人一早就站在了门口迎接孩子们,并和孩子握手。幼小的孩子惊喜得傻了眼,开心得无法表达。
紧接着,班级老师又给每位小朋友发了圣诞帽,圣诞老人憨态可掬地带领小家伙们排队、做操,那欢乐的情绪别说让孩子们乐上了天,连我都被感染得很开心。
把这种快乐体验发到朋友圈,有两位朋友这样评论:
国人这样热衷别人的过年,人家过咱们的年吗?
现在的学校西化程度太严重了。
我哑然。
想了想,还是应该写点什么,谈谈我对这所谓“西化”教育的观点。
早在此前万圣节时,我就在一家著名的报刊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是南京某幼儿园家长怒斥老师的“西化”教育,强烈反对幼儿园让孩子为万圣节打扮、买南瓜灯、戴面具搞活动,说这是“崇洋媚外”,说这是“忘本”教育。偏激的言辞几乎要溢出报纸。
那时候,我家才上小班的孩子正好算是第一次在幼儿园感受“洋节日”,他在幼儿园学会了英文万圣节的歌曲,学会了“巫师”“南瓜”“灯”“糖”等众多相关英文单词,知道了万圣节要点“南瓜灯”“讨糖”的习俗,回家还缠着我给他讲了万圣节的小故事,并且清楚地知道,这是国外的节日,外国人是怎样过节。
我很乐意配合老师的要求,给孩子在某宝购置了便宜而可爱的小道具,因为在我看来,我在家口若悬河地讲一百个关于国外节日的故事,都比不上孩子在学校里一日的体验。在我看来,感受国外的节日,和学儿歌、听故事、学画画一样,只是学习了一种知识,开拓了眼界,而已。
孩子并没有因为在幼儿园感受了“洋节日”,而变得崇洋媚外,而“崇洋媚外”这个思想,绝不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过几个开心的洋节,就能塑造的。要说“忘本”,这就更偏颇了。有些偏激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在表达言论的时候,总是喜欢忽略重点!比如刚才提到的报道中那位南京的幼儿家长,以偏概全,把读者的视线全部集中在了“洋节日”,只字不提幼儿园丝毫没有忽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渲染和教育,只字不提在学校的众多体验活动中,“过洋节”只占很小的比重。
中秋节,孩子学校也有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的,习俗,学会了相关的儿歌。即将到来的元旦,孩子也会有新年音乐会。只要是能让孩子们拓宽视野,老师们都会让孩子体验。在老师眼中,无论是过洋节还是过中国节,都只是一种生动的教育手段罢了。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就应该接受多元化的教育。这早已不是“闭门造车”的中国,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了解国外的历史、文化、习俗、节日等,就跟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一样重要,缺一不可。用一句不恰当的比喻,就算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得好好去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而这,绝对不能被粗暴地冠以教育“西化”的罪名。无论是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是对国外的教育方式,我们都应该抱着融合、学习的态度去接纳,
我的朋友评论说:我们总是热衷过别人的节日,别人过我们的节日吗?
我想说:我们不需要管别人在做什么,怎么做,只需管好自己。孩子们在学校过洋节,怎么想,也没有坏处,只有好处。且都是老师在策划和付出,家长简单配合而已,何乐不为?
我的朋友评论说:现在学校西化严重。
我想说:西化教育是个很复杂的概念,我所看到的从幼儿园回来的孩子,并没有只会唱英文歌不会唱中文歌,并没有只知道万圣节圣诞节却不知道中秋国庆和春节,并没有只会说英语不会说中文。相反,如果家长用心引导,不管孩子过多少洋节,接触多少国外文化,都会清楚地记得:我是中国人,我得学好中国的优秀文化,也得了解国外文化,做一个视野开阔、知识广泛的人。
我孩子四岁,过得了万圣节圣诞节,也很期待春节和元宵;唱的了“merry chirstmas”“happy Halloween”,也背得了“三字经”和“千字文”。
知识和见识,从来都只是多方积累,而不该是冲突和拒绝。
诚然,我们看到的是,现在的学校都在过洋节,教育方法和形式跟我们曾经天壤之别。这并不是错,而是一种与时俱进,一种社会更迭的必然产物。如果家长连这样的包容心都没有,相信未来孩子的格局也不会太大。
今天,我站在幼儿园,看着孩子们开心的小脸,听着轻快的圣诞歌,看着满眼红彤彤的圣诞帽和老师用心扮演的圣诞老人,我由衷地想:如果,曾经的我们也有这样的快乐,也有这样多种多样的体验式学习,也有这种教育环境,多好!
按照南京那位幼儿家长的逻辑,我们小时候倒是没接受过这类“忘本”“崇洋媚外”的教育,可以说,我们在幼年对国外的知识十分匮乏,我们成天背古诗、背拗口的文言文,背诵鲁迅先生的全文,结果呢?出国留学的热潮一涨再涨,出国留学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出国拿绿卡的风潮越来越盛。这又如何解释?
我并不想指责这股风潮,我只想让偏激的人们醒一醒:学校里过洋节,跟学校里教英语一样,只是一种学校方式,一种体验形式,仅此而已,何必想太多?何必太执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