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晨在高中的时候也有过这个疑问,为什么生下自己,那时候的顾晨只要说到家里,泪水都会抑制不住的流,和此刻的珈怡一样。那时候的他,在外人面前,有着孩子般的微笑,有说不完的话,从不把伤痛言之于口,好像生活都是喜悦一般,内心却是绝望无助的呐喊,把伤痛藏于最深处的黑暗里,和此刻的珈怡一样。那时的他,是恨父母的,生自己的是父母,养自己的是父母,一刀一刀扎向自己的也是父母,和此刻的珈怡一样。他仍记得当时他最大的梦想,有一座自己的楼房,因为别人家楼房高盖,自己家瓦屋漏雨,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是自己家矮矮的瓦屋,真的让他觉得低人一等,内心的自卑,和此刻的珈怡一样。那时候顾晨不敢回家,每个街坊邻居看他的眼神,都会让他觉得是怜悯,好像在说可怜的孩子,这种感受很糟糕。他也没有带过一个同学回家,破烂的家,不愿意被人看见。不能讲的多了,压抑的很多,很难去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此刻的珈怡一样。
虽然顾晨很懂珈怡, 但是,顾晨不会对珈怡说,我理解你,我懂你之类的话。理解两个字,太宝贵了,当一个人有很多很多的故事还没来得及诉说,心理咨询师说出这两个字,只会让来访者觉得可笑,来访者只会在心里说,你怎么可能理解我呢,你都不曾知道我。顾晨的心被珈怡的故事所牵动,眼泪在眼眶,小小的眼睛努力睁大,泪水似乎薄一些,更不容易脱落,他没有说话,他不想对珈怡说,这是你爸爸错了,你妈妈错了。顾晨知道,珈怡的朋友亲人一定对她说过这些话,以此宽慰她,可是用恨掩盖伤痛,真是太不高明。其实事实摆在眼前,何必多说,珈怡又何尝不知道,她只是需要一个安静听故事的人,任何的评价都是多余。珈怡,说着,哭着,质问着,对面的这位咨询师什么都不说,倒让她好受很多。她也看到顾晨眼中的泪光在闪,那是一种慈悲,一种心疼,不是可怜,不是同情。顾晨为珈怡创造了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就像莲花的打开,雨滴的落下,没有任何的阻挡。珈怡心中生出一股暖意,内心的孤独感在聆听中,被稀释,冲兑的恰到好处。
不做什么,就是做了一切,这是心理咨询理论中常常被提及的一句话。答案从来都在来访者的内心,而不在咨询师的脑中。顾晨学习心理咨询的过程,让他坚定的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暗藏着无限的资源和能量。所以,顾晨同样的坚信,珈怡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会成为她的光芒,如此刻的自己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