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66551/640c4a0c0f328518.jpg)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来用,每天匆匆忙忙,但在忙碌工作的同时也感叹钱不够用,于是不知不觉我们就陷入了贫穷和忙碌。
以往,在我们看来稀缺只是资源问题,属于经济学领域,而这本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的两位作者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心理学家,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角度来重新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理念:“稀缺”不仅仅是资源问题,也属于心理问题。
书中作者举了许多研究例子,比如经历过长期饥饿的志愿者在以后会格外关注食物,原来对烹饪不感兴趣的人会喜欢研究菜谱了,有人甚至产生进入农业领域的打算;对同样一个人测试其缺钱前和缺钱后的智力和控制力,结果处于缺钱状态时表现更差一些。处于忙碌状态的人往往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这些例子都得出一个结论: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但“稀缺”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它有时会带来一点点好处,这就是稀缺的“专注红利"。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以往考试我临时抱佛脚都能抱得牢了,因为我一直在使用”专注红利“,离着考试时间越来越近,时间的”稀缺感“紧紧伴随我,俘获了我的大脑,让我的思维和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只能关注眼前的考试,因此效率也就比平时高了好几倍。
看到这一点后,我马上放下了“我是拖延症患者”的心理负担,因为适当的拖延,可以导致一定的“稀缺”,从而促进我的工作效率。
然而,作者在后文里又提到了,这种“专注红利”从长远角度看还是弊大于利的,因为稀缺导致的弊处“管窥之见”更加严重。
“管窥之见”,顾名思义,因为过多关注于一点,就会忽略了身边很多重要的事情,也就是短视。就像我说的临时抱佛脚准备考试,因为我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考试上,所以那段时间我可能不好好吃饭,不规律运动等等,对我长期的健康是不利的。
还有作者举的例子,为什么大部分穷人都不会想要花少量的钱买保险,因为“管窥之见”让他们考虑不到以后这么远,所以一旦发生意外,也就导致穷人更穷了。
在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身为一枚穷学生,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赚钱赚钱”的念头,这时学习“稀缺”已经在俘获我的大脑了,如果这时我拼命去做兼职赚钱而反而把眼前的学业耽搁了,那我就被“稀缺”影响了,产生了“管窥之见”。
最近看到许多关于大学生借贷的新闻,我们也许会疑惑为什么他们会越借越多,借款和利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呢,这也是一种“管窥之见”,因为他们只关注当下,先借了再说,以后管它呢。
本书中,作者提出一个词“带宽”,也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稀缺”会降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所谓认知能力,也就是智力,当我们处于忙碌状态时或者贫困状态,我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也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
常常听说,一般身处高位的大BOSS脾气都不怎么好,我们先看看他是不是平时忙得分身乏术,如果是,请理解他,因为正是“稀缺”导致了控制力下降。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现象和问题都是“稀缺”搞的鬼,怎么办呢?
作者又提出一个词“余闲”,只有拥有足够的“余闲”才能来消除“稀缺”,这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不陌生。比如乘坐火车或飞机,我们一般会提前一俩小时到车站,而不是刚刚好掐着点来,这就是我们在运用“余闲”。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真正贫困的人来说,吃饱穿暖都是问题,哪来的余闲呢?
对于大忙人,工作狂来说,让他们专门腾出一些“余闲”来应付突发事情也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过多的“余闲”又会非常导致荒度或浪费,这个度要掌握刚刚好才行。
但不管怎样,我们需要先意识到”稀缺“有没有在影响我们的大脑,是不是在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行为?
想一想,你被”稀缺“影响了吗?产生的是“专注红利”呢,还是“管窥之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