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抹带着本色的土腥味的青灰,深过熟透的石灰,却不如水泥色调整齐划一。一般都是沉积的“砂岩”,经历了时间空间的慢慢孕育衍射而来。
在多数人的映像里,它身上朴实的气质总让人怀疑自己身处何方。它像是深宅大院里深居简出的三寸金莲,莲步微移间香底偶尔露出的香瓣痕迹。
那石板多数都是用来铺路或是房屋垫基脚的,它用它看起来就很刚毅的性格,说服着修筑工匠唤人将它们从峡谷、高山里一步一步搬运出来的。
当我们有幸来到乡间古道,历史建筑的巷道中时,周身也总能够感染它踏实稳靠的品质。打眼看时也总是流露出朴实无华的凿刻印记;时间久了再瞧时,会多些雨水洗礼后的高高低低的孔洞;如果行人也多起来时,那青石的表面一定也会泛起时光的蜡痕。
偶进此间的旅人,也会诧异的感叹着造物的力量,也会忽然好奇心起,蹲下或坐倒细细用手掌抚摸这朴实的奇迹。
青石板是无缝切割的整体,任何人看到它时涌入脑海的是它身上搬运者还时时簌簌下落的汗水和那人不可思议的“巨力”。
当村镇有一日开发,旅人随着旅游团的迎风小旗排着队伍穿梭在它之上时,它整整铺了一个小镇的壮观景色才渐渐足以与外人道。传统的旅游产业,这经历了多少历史风雨,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的青石道路才组织成了段段故事延伸进了谁的心里。
有钱的富商老板也会因为术士舌颤莲花的说辞迷信的认为,它的扎实重量可以帮忙他们生意上更进一步,当旅游回归都市时也会喊了壮汉搬一块让它扎根在自己镶金嵌玉的庭院中。当然,术士一般都是恐吓或是危言耸听的,也许其中不少人最后也是有些投资失败的,当那时,青石的命运也只是被人嫌弃的,有些人会说多出几块都会有些用处吧。
山涧峡谷中大块的青石板因为难以搬运,还是都积压在离它开采地不远的村镇街道里。作为古代达官显贵们身份的象征,在历史的久久长河下还是在城镇陋巷里才泛着淡淡的历史气味的。
就算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屋塌村毁,待又见人烟时,又会有人蹲在地上用手仔细检查它开采后,铺就成道路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