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泰伯篇第八

泰伯篇第八

作者: 侯沫若 | 来源:发表于2018-08-15 20:12 被阅读0次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可能是论语中争议最大的句子了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争议

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没有纸张没有印刷术

学生不可能通过课本去学习书面语

更不可能通过多媒体课件

只能通过老师口传

用“之、乎、者、也”等虚词

来实现句子的停顿和转换

所以古人写文章是没有专门的标点符号的

如下图:

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因此古人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明句读”

学会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

对文章进行断句

然而这样常常会产生歧义和对文章的误读

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通用标点符号的21世纪

不然当别人看到我的微信个性签名:脾气不大好个头没有麻子

微信个性签名

会误会我是脾气不大好,个头没有,麻子!

可我明明是:脾气不大,好个头,没有麻子!

由此可见通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至少不会让人产生误会。

那么论语-泰伯篇中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哪种断句最符合孔子的真实意思呢?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老百姓的道德行为符合"道"、"礼"的要求时,就随他去,不要管他,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老百姓的道德、行为不符合"道""礼"的要求,就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他。

这里将“民可”解释为百姓的道德、行为符合“道”、“礼”的要求,挺符合孔子建立礼制社会的主张。“使知之”,通过教育来提高他们的认识与素质。这种解释挺符合孔子,以礼为本,重教化的观念。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如果老百姓能听从驱使,就顺其自然;如果老百姓不听,就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做的原因。

这里将“使”解释为支使,驱使。作为一个受现代思想熏陶的老百姓,我听到“支使”这个词,有点膈应,我不喜欢这种解释。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这个断句是最受争议的。

近代学者一般采取批评的态度。

如冯友兰、范文澜

认为孔子把民看做愚昧无知之人

可使服从,不可使知之。

汉武帝时期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因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歪曲融合

宣扬忠君愚民,以君臣伦理来巩固皇权

所以古代统治者们和读书人等既得利益者

肯定最认可这种愚民的解释

这样才能体现出等级观念

树立统治者们以及读书人高人一等的身份

当然这种断句还有一种解释。

钱穆先生从四书中引用了几句话: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翻译过来就是:

孟子说:“做完一件事却不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养成了一种习惯却不知其所以然, 一生都按着道去做却不知道什么是道,这种人占多数。”

《中庸》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翻译过来就是:

百姓的日常生活常常按照一些道理来行动,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些道理。

最后钱穆先生认为:

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


在我看来,意思就是:关于国家政策推行方面的事情,直接告诉民众结果,没有必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不然民众当中肯定有短视的人,不理解国家政策,国家如果做事前追求让民众搞懂为什么这么做,那么做事效率绝对特别慢。

先让民众跟着政策做,然后通过教化,诗、礼乐等熏陶,慢慢就会理解政策的用意。

而不能试图先说服民众关于政策的用意,这样就会效率太低,浪费时间去推行政策。

我仔细一琢磨:

这不就和同时期雅典直接民主观念完全相反么

同时期的古雅典,在克里斯提尼执政阶段,采取直接民主,抽签选举,公民都可以参与国家政策。

更夸张的是,还实施了项陶片放逐法

由公民们直接在陶片上刻个名字

得票最多的被驱逐出城邦

有的公民都不识字

还得找人帮忙在陶片上刻名字

这种人有多么容易被煽动

政府政策受这些人制定

那得有多少冤情

这样一横向对比

就可见孔子领先于同时代

领先于中外的治国智慧

一语道破了直接民主的弊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还有几个断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比较拗口,感觉不太贴切

所以就不一一解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泰伯篇第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ye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