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后期政治生涯,核心目标是兴办洋务,渐图自强。
所谓洋务不是办几个工厂就算完成的。他曾为江南制造局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设翻译馆。他说:“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
因此他聘请英国人伟烈亚力、傅兰雅,美国人林乐知、玛高温等人,大批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先后达160种,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因此成为晚清时期中国的翻译中心,为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曾读过不少制造局翻译的书,对他们的维新思想的形成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1871年8月18日,曾国藩从直隶总督再次回任两江总督半年多后,与李鸿章联衔将此事正式上奏。奏折的名称为《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以培人才》。
他言:派学生远赴外国学习,才能取得远大的发展。西方人学问崇尚实用,无论知识分子、工人,还是士兵,无不进入学校学习,共同学习原理,熟悉机械,亲身实践,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师生传授,在日积月累中取得进展。
中国人想一下子把他们的技术都掌握,想要获得他们的秘密,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东西里蕴藏的道理奥妙,如果不是多次观察、经常使用,则其原理没法知晓。古人说学齐国方言的人,必须把他放到齐国。又说“百闻不如一见”。真要学到了西方人的方法,回来后触类旁通,以后更能无穷扩展开去,也许有超过西方的一天。
这个建议被朝廷采纳。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三十名幼童,从上海登上美国的远洋轮船,远赴美国留学。如此大规模派人到国外留学,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天,距曾国藩去世正好五个月,这是曾国藩临终之前为国家办的最后一件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