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数据库
【知识】MySQL索引原理及慢查询优化

【知识】MySQL索引原理及慢查询优化

作者: 笔名辉哥 | 来源:发表于2021-06-04 22:10 被阅读0次

    1. 摘要

    MySQL用来加快查询的技术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索引。通常索引能够快速提高查询速度。如果不适用索引,MYSQL必须从第一条记录开始然后读完整个表直到找出相关的行。表越大,花费的时间越多。但也不全是这样。本文讨论索引是什么以及如何使用索引来改善性能,以及索引可能降低性能的情况。

    2.MySQL索引原理

    索引目的

    索引的目的在于提高查询效率,可以类比字典,如果要查“mysql”这个单词,我们肯定需要定位到m字母,然后从下往下找到y字母,再找到剩下的sql。如果没有索引,那么你可能需要把所有单词看一遍才能找到你想要的,如果我想找到m开头的单词呢?或者ze开头的单词呢?是不是觉得如果没有索引,这个事情根本无法完成?

    索引原理

    除了词典,生活中随处可见索引的例子,如火车站的车次表、图书的目录等。它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通过不断的缩小想要获得数据的范围来筛选出最终想要的结果,同时把随机的事件变成顺序的事件,也就是我们总是通过同一种查找方式来锁定数据。

    数据库也是一样,但显然要复杂许多,因为不仅面临着等值查询,还有范围查询(>、<、between、in)、模糊查询(like)、并集查询(or)等等。数据库应该选择怎么样的方式来应对所有的问题呢?我们回想字典的例子,能不能把数据分成段,然后分段查询呢?最简单的如果1000条数据,1到100分成第一段,101到200分成第二段,201到300分成第三段……这样查第250条数据,只要找第三段就可以了,一下子去除了90%的无效数据。但如果是1千万的记录呢,分成几段比较好?稍有算法基础的同学会想到搜索树,其平均复杂度是lgN,具有不错的查询性能。但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复杂度模型是基于每次相同的操作成本来考虑的,数据库实现比较复杂,数据保存在磁盘上,而为了提高性能,每次又可以把部分数据读入内存来计算,因为我们知道访问磁盘的成本大概是访问内存的十万倍左右,所以简单的搜索树难以满足复杂的应用场景。

    磁盘IO与预读

    前面提到了访问磁盘,那么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磁盘IO和预读,磁盘读取数据靠的是机械运动,每次读取数据花费的时间可以分为寻道时间、旋转延迟、传输时间三个部分,寻道时间指的是磁臂移动到指定磁道所需要的时间,主流磁盘一般在5ms以下;旋转延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磁盘转速,比如一个磁盘7200转,表示每分钟能转7200次,也就是说1秒钟能转120次,旋转延迟就是1/120/2 = 4.17ms;传输时间指的是从磁盘读出或将数据写入磁盘的时间,一般在零点几毫秒,相对于前两个时间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访问一次磁盘的时间,即一次磁盘IO的时间约等于5+4.17 = 9ms左右,听起来还挺不错的,但要知道一台500 -MIPS的机器每秒可以执行5亿条指令,因为指令依靠的是电的性质,换句话说执行一次IO的时间可以执行40万条指令,数据库动辄十万百万乃至千万级数据,每次9毫秒的时间,显然是个灾难。下图是计算机硬件延迟的对比图,供大家参考:

    various-system-software-hardware-latencies

    various-system-software-hardware-latencies

    考虑到磁盘IO是非常高昂的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做了一些优化,当一次IO时,不光把当前磁盘地址的数据,而是把相邻的数据也都读取到内存缓冲区内,因为局部预读性原理告诉我们,当计算机访问一个地址的数据的时候,与其相邻的数据也会很快被访问到。每一次IO读取的数据我们称之为一页(page)。具体一页有多大数据跟操作系统有关,一般为4k或8k,也就是我们读取一页内的数据时候,实际上才发生了一次IO,这个理论对于索引的数据结构设计非常有帮助。

    索引的数据结构

    前面讲了生活中索引的例子,索引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的复杂性,又讲了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目的就是让大家了解,任何一种数据结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会有它的背景和使用场景,我们现在总结一下,我们需要这种数据结构能够做些什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每次查找数据时把磁盘IO次数控制在一个很小的数量级,最好是常数数量级。那么我们就想到如果一个高度可控的多路搜索树是否能满足需求呢?就这样,b+树应运而生。

    详解b+树

    b+树

    b+树

    如上图,是一颗b+树,关于b+树的定义可以参见B+树,这里只说一些重点,浅蓝色的块我们称之为一个磁盘块,可以看到每个磁盘块包含几个数据项(深蓝色所示)和指针(黄色所示),如磁盘块1包含数据项17和35,包含指针P1、P2、P3,P1表示小于17的磁盘块,P2表示在17和35之间的磁盘块,P3表示大于35的磁盘块。真实的数据存在于叶子节点即3、5、9、10、13、15、28、29、36、60、75、79、90、99。非叶子节点只不存储真实的数据,只存储指引搜索方向的数据项,如17、35并不真实存在于数据表中。

    b+树的查找过程

    如图所示,如果要查找数据项29,那么首先会把磁盘块1由磁盘加载到内存,此时发生一次IO,在内存中用二分查找确定29在17和35之间,锁定磁盘块1的P2指针,内存时间因为非常短(相比磁盘的IO)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磁盘块1的P2指针的磁盘地址把磁盘块3由磁盘加载到内存,发生第二次IO,29在26和30之间,锁定磁盘块3的P2指针,通过指针加载磁盘块8到内存,发生第三次IO,同时内存中做二分查找找到29,结束查询,总计三次IO。真实的情况是,3层的b+树可以表示上百万的数据,如果上百万的数据查找只需要三次IO,性能提高将是巨大的,如果没有索引,每个数据项都要发生一次IO,那么总共需要百万次的IO,显然成本非常非常高。

    b+树性质

    1.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IO次数取决于b+数的高度h,假设当前数据表的数据为N,每个磁盘块的数据项的数量是m,则有h=㏒(m+1)N,当数据量N一定的情况下,m越大,h越小;而m = 磁盘块的大小 / 数据项的大小,磁盘块的大小也就是一个数据页的大小,是固定的,如果数据项占的空间越小,数据项的数量越多,树的高度越低。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数据项,即索引字段要尽量的小,比如int占4字节,要比bigint8字节少一半。这也是为什么b+树要求把真实的数据放到叶子节点而不是内层节点,一旦放到内层节点,磁盘块的数据项会大幅度下降,导致树增高。当数据项等于1时将会退化成线性表。

    2.当b+树的数据项是复合的数据结构,比如(name,age,sex)的时候,b+数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建立搜索树的,比如当(张三,20,F)这样的数据来检索的时候,b+树会优先比较name来确定下一步的所搜方向,如果name相同再依次比较age和sex,最后得到检索的数据;但当(20,F)这样的没有name的数据来的时候,b+树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查哪个节点,因为建立搜索树的时候name就是第一个比较因子,必须要先根据name来搜索才能知道下一步去哪里查询。比如当(张三,F)这样的数据来检索时,b+树可以用name来指定搜索方向,但下一个字段age的缺失,所以只能把名字等于张三的数据都找到,然后再匹配性别是F的数据了,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性质,即索引的最左匹配特性。

    3. 索引分类和操作

    索引的存储分类

    索引是在MYSQL的存储引擎层中实现的,而不是在服务层实现的。所以每种存储引擎的索引都不一定完全相同,也不是所有的存储引擎都支持所有的索引类型。MYSQL目前提供了一下4种索引。

    • B-Tree 索引:最常见的索引类型,大部分引擎都支持B树索引。
    • HASH 索引:只有Memory引擎支持,使用场景简单。
    • R-Tree 索引(空间索引):空间索引是MyISAM的一种特殊索引类型,主要用于地理空间数据类型。
    • Full-text (全文索引):全文索引也是MyISAM的一种特殊索引类型,主要用于全文索引,InnoDB从MYSQL5.6版本提供对全文索引的支持。

    Mysql目前不支持函数索引,但是能对列的前面某一部分进行索引,例如标题title字段,可以只取title的前10个字符进行索引,这个特性可以大大缩小索引文件的大小,但前缀索引也有缺点,在排序Order By和分组Group By 操作的时候无法使用。用户在设计表结构的时候也可以对文本列根据此特性进行灵活设计。
    语法:create index idx_title on film (title(10))

    MyISAM、InnoDB引擎、Memory三个常用引擎类型比较

    索引 MyISAM引擎 InnoDB引擎 Memory引擎
    B-Tree索引 支持 支持 支持
    HASH 索引 不支持 不支持 支持
    R-Tree 索引 支持 不支持 不支持
    Full-text 索引 不支持 暂不支持 不支持

    B-TREE索引类型

    普通索引
    这是最基本的索引类型,而且它没有唯一性之类的限制。普通索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建:
    (1)创建索引: CREATE INDEX 索引名 ON 表名(列名1,列名2,...);
    (2)修改表: ALTER TABLE 表名ADD INDEX 索引名 (列名1,列名2,...);
    (3)创建表时指定索引:CREATE TABLE 表名 ( [...], INDEX 索引名 (列名1,列名 2,...) );

    UNIQUE索引
    表示唯一的,不允许重复的索引,如果该字段信息保证不会重复例如身份证号用作索引时,可设置为unique:
    (1)创建索引:CREATE UNIQUE INDEX 索引名 ON 表名(列的列表);
    (2)修改表:ALTER TABLE 表名ADD UNIQUE 索引名 (列的列表);
    (3)创建表时指定索引:CREATE TABLE 表名( [...], UNIQUE 索引名 (列的列表) );

    主键:PRIMARY KEY索引
    主键是一种唯一性索引,但它必须指定为“PRIMARY KEY”。
    (1)主键一般在创建表的时候指定:“CREATE TABLE 表名( [...], PRIMARY KEY (列的列表) ); ”。
    (2)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修改表的方式加入主键:“ALTER TABLE 表名ADD PRIMARY KEY (列的列表); ”。
    每个表只能有一个主键。 (主键相当于聚合索引,是查找最快的索引)
    注:不能用CREATE INDEX语句创建PRIMARY KEY索引

    删除索引

    可利用ALTER TABLE或DROP INDEX语句来删除索引。类似于CREATE INDEX语句,DROP INDEX可以在ALTER TABLE内部作为一条语句处理,语法如下。

    DROP INDEX index_name ON talbe_name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INDEX index_name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PRIMARY KEY
    其中,前两条语句是等价的,删除掉table_name中的索引index_name。
    第3条语句只在删除PRIMARY KEY索引时使用,因为一个表只可能有一个PRIMARY KEY索引,因此不需要指定索引名。如果没有创建PRIMARY KEY索引,但表具有一个或多个UNIQUE索引,则MySQL将删除第一个UNIQUE索引。

    如果从表中删除了某列,则索引会受到影响。对于多列组合的索引,如果删除其中的某列,则该列也会从索引中删除。如果删除组成索引的所有列,则整个索引将被删除。

    查看索引

    mysql> show index from tblname;
    mysql> show keys from tblname;
    

    Table:表的名称
    Non_unique:如果索引不能包括重复词,则为0。如果可以,则为1
    Key_name:索引的名称
    Seq_in_index:索引中的列序列号,从1开始
    Column_name:列名称
    Collation:列以什么方式存储在索引中。在MySQL中,有值‘A’(升序)或NULL(无分类)。
    Cardinality:索引中唯一值的数目的估计值。通过运行ANALYZE TABLE或myisamchk -a可以更新。基数根据被存储为整数的统计数据来计数,所以即使对于小型表,该值也没有必要是精确的。基数越大,当进行联合时,MySQL使用该索引的机会就越大。
    Sub_part:如果列只是被部分地编入索引,则为被编入索引的字符的数目。如果整列被编入索引,则为NULL。
    Packed:指示关键字如何被压缩。如果没有被压缩,则为NULL。
    Null:如果列含有NULL,则含有YES。如果没有,则该列含有NO。
    Index_type:用过的索引方法(BTREE, FULLTEXT, HASH, RTREE)。
    Comment:更多评注。

    联合索引

    联合索引的定义为(MySQL):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INDEX (`col1`,`col2`,`col3`);
    

    联合索引的优点:
    若多个一条SQL,需要多个用到两个条件

    SELECT * FROM `user_info` WHERE username='XX',password='XXXXXX';
    

    当索引在检索 password字段的时候,数据量大大缩小,索引的命中率减小,增大了索引的效率。

    符合索引的索引体积比单独索引的体积要小,而且只是一个索引树,相比单独列的索引要更加的节省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例如,有1000W条数据的表,有如下sql: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a = 1 and b =2 and c = 3,假设假设每个条件可以筛选出10%的数据,如果只有单值索引,那么通过该索引能筛选出1000W*10%=100w 条数据,然后再回表从100w条数据中找到符合b=2 and c= 3的数据,然后再排序,再分页。
    如果是复合索引,通过索引筛选出1000w *10% *10% *10%=1w,然后再排序、分页,哪个更高效,一眼便知。

    联合索引命中的本质(最左匹配原则)
    在Mysql建立多列索引(联合索引)有最左前缀的原则,即最左优先。
    如果我们建立了一个2列的联合索引(col1,col2),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两个联合索引(col1)、(col1,col2);
    如果有一个3列索引(col1,col2,col3),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三个联合索引(col1)、(col1,col2)、(col1,col2,col3)。

    最左匹配举例

    创建联合索引时列的选择原则
    经常用的列优先(最左匹配原则)
    离散度高的列优先(离散度高原则)
    宽度小的列优先(最少空间原则)

    索引选择注意事项

    既然索引可以加快查询速度,那么是不是只要是查询语句需要,就建上索引?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索引虽然加快了查询速度,但索引也是有代价的:索引文件本身要消耗存储空间,同时索引会加重插入、删除和修改记录时的负担,另外,MySQL在运行时也要消耗资源维护索引,因此索引并不是越多越好。

    一般两种情况下不建议建索引:

    表记录比较少,例如一两千条甚至只有几百条记录的表,没必要建索引,让查询做全表扫描就好了;

    至于多少条记录才算多,这个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我个人的经验是以2000作为分界线,记录数不超过 2000可以考虑不建索引,超过2000条可以酌情考虑索引。

    索引的选择性较低。所谓索引的选择性(Selectivity),是指不重复的索引值(也叫基数,Cardinality)与表记录数(#T)的比值:
    Index Selectivity = Cardinality / #T
    显然选择性的取值范围为(0, 1],选择性越高的索引价值越大,这是由B+Tree的性质决定的。例如,上文用到的employees.titles表,如果title字段经常被单独查询,是否需要建索引,我们看一下它的选择性:

    SELECT count(DISTINCT(title))/count(*) AS Selectivity FROM employees.titles;
    
    +-------------+
    | Selectivity |
    +-------------+
    |      0.0000 |
    +-------------+
    

    title的选择性不足0.0001(精确值为0.00001579),所以实在没有什么必要为其单独建索引。

    MySQL只对一下操作符才使用索引:<,<=,=,>,>=,between,in, 以及某些时候的like(不以通配符%或_开头的情形)。

    不要过度索引,只保持所需的索引。每个额外的索引都要占用额外的磁盘空间,并降低写操作的性能。 在修改表的内容时,索引必须进行更新,有时可能需要重构,因此,索引越多,所花的时间越长。

    4. 慢查询优化

    4.1 MySQL Explain详解

    我们常常用到explain这个命令来查看一个这些SQL语句的执行计划,查看该SQL语句有没有使用上了索引,有没有做全表扫描,这都可以通过explain命令来查看。所以我们深入了解MySQL的基于开销的优化器,还可以获得很多可能被优化器考虑到的访问策略的细节,以及当运行SQL语句时哪种策略预计会被优化器采用。

    -- 实际SQL,查找用户名为Jefabc的员工
    select * from emp where name = 'Jefabc';
    -- 查看SQL是否使用索引,前面加上explain即可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 where name = 'Jefabc';
    
    explain查询结果:

    expain出来的信息有10列,分别是id、select_type、table、type、possible_keys、key、key_len、ref、rows、Extra
    概要描述:
    id:选择标识符
    select_type:表示查询的类型。
    table:输出结果集的表
    partitions:匹配的分区
    type:表示表的连接类型
    possible_keys:表示查询时,可能使用的索引
    key:表示实际使用的索引
    key_len:索引字段的长度
    ref:列与索引的比较
    rows:扫描出的行数(估算的行数)
    filtered:按表条件过滤的行百分比
    Extra:执行情况的描述和说明

    id

    SELECT识别符。这是SELECT的查询序列号

    我的理解是SQL执行的顺序的标识,SQL从大到小的执行

    1. id相同时,执行顺序由上至下

    2. 如果是子查询,id的序号会递增,id值越大优先级越高,越先被执行

    3. id如果相同,可以认为是一组,从上往下顺序执行;在所有组中,id值越大,优先级越高,越先执行

    -- 查看在研发部并且名字以Jef开头的员工,经典查询
    explain select e.no, e.name from emp e left join dept d on e.dept_no = d.no where e.name like 'Jef%' and d.name = '研发部';
    

    select_type

    示查询中每个select子句的类型:

    (1) SIMPLE(简单SELECT,不使用UNION或子查询等)
    (2) PRIMARY(子查询中最外层查询,查询中若包含任何复杂的子部分,最外层的select被标记为PRIMARY)
    (3) UNION(UNION中的第二个或后面的SELECT语句)
    (4) DEPENDENT UNION(UNION中的第二个或后面的SELECT语句,取决于外面的查询)
    (5) UNION RESULT(UNION的结果,union语句中第二个select开始后面所有select)
    (6) SUBQUERY(子查询中的第一个SELECT,结果不依赖于外部查询)
    (7) DEPENDENT SUBQUERY(子查询中的第一个SELECT,依赖于外部查询)
    (8) DERIVED(派生表的SELECT, FROM子句的子查询)
    (9) UNCACHEABLE SUBQUERY(一个子查询的结果不能被缓存,必须重新评估外链接的第一行)

    table

    显示这一步所访问数据库中表名称(显示这一行的数据是关于哪张表的),有时不是真实的表名字,可能是简称,例如上面的e,d,也可能是第几步执行的结果的简称

    type

    对表访问方式,表示MySQL在表中找到所需行的方式,又称“访问类型”。

    常用的类型有:ALL、index、range、 ref、eq_ref、const、system、NULL(从左到右,性能从差到好)

    • ALL:Full Table Scan, MySQL将遍历全表以找到匹配的行
    • index: Full Index Scan,index与ALL区别为index类型只遍历索引树
    • range:只检索给定范围的行,使用一个索引来选择行
    • ref: 表示上述表的连接匹配条件,即哪些列或常量被用于查找索引列上的值
    • eq_ref: 类似ref,区别就在使用的索引是唯一索引,对于每个索引键值,表中只有一条记录匹配,简单来说,就是多表连接中使用primary key或者 unique key作为关联条件
    • const、system: 当MySQL对查询某部分进行优化,并转换为一个常量时,使用这些类型访问。如将主键置于where列表中,MySQL就能将该查询转换为一个常量,system是const类型的特例,当查询的表只有一行的情况下,使用system
    • NULL: MySQL在优化过程中分解语句,执行时甚至不用访问表或索引,例如从一个索引列里选取最小值可以通过单独索引查找完成。

    possible_keys

    指出MySQL能使用哪个索引在表中找到记录,查询涉及到的字段上若存在索引,则该索引将被列出,但不一定被查询使用(该查询可以利用的索引,如果没有任何索引显示 null)。

    该列完全独立于EXPLAIN输出所示的表的次序。这意味着在possible_keys中的某些键实际上不能按生成的表次序使用。
    如果该列是NULL,则没有相关的索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检查WHERE子句看是否它引用某些列或适合索引的列来提高你的查询性能。如果是这样,创造一个适当的索引并且再次用EXPLAIN检查查询

    Key

    key列显示MySQL实际决定使用的键(索引),必然包含在possible_keys中。

    如果没有选择索引,键是NULL。要想强制MySQL使用或忽视possible_keys列中的索引,在查询中使用FORCE INDEX、USE INDEX或者IGNORE INDEX。

    key_len

    表示索引中使用的字节数,可通过该列计算查询中使用的索引的长度(key_len显示的值为索引字段的最大可能长度,并非实际使用长度,即key_len是根据表定义计算而得,不是通过表内检索出的)。

    不损失精确性的情况下,长度越短越好 。

    ref

    列与索引的比较,表示上述表的连接匹配条件,即哪些列或常量被用于查找索引列上的值。

    rows

    估算出结果集行数,表示MySQL根据表统计信息及索引选用情况,估算的找到所需的记录所需要读取的行数

    Extra

    该列包含MySQL解决查询的详细信息,有以下几种情况:

    • Using where:不用读取表中所有信息,仅通过索引就可以获取所需数据,这发生在对表的全部的请求列都是同一个索引的部分的时候,表示mysql服务器将在存储引擎检索行后再进行过滤

    • Using temporary:表示MySQL需要使用临时表来存储结果集,常见于排序和分组查询,常见 group by ; order by

    • Using filesort:当Query中包含 order by 操作,而且无法利用索引完成的排序操作称为“文件排序”

    -- 测试Extra的filesort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 order by name;
    
    • Using join buffer:改值强调了在获取连接条件时没有使用索引,并且需要连接缓冲区来存储中间结果。如果出现了这个值,那应该注意,根据查询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添加索引来改进能。

    • Impossible where:这个值强调了where语句会导致没有符合条件的行(通过收集统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结果)。

    • Select tables optimized away:这个值意味着仅通过使用索引,优化器可能仅从聚合函数结果中返回一行

    • No tables used:Query语句中使用from dual 或不含任何from子句

    4.2 慢查询优化案例

    4.2.1 复杂的深分页问题优化

    背景

    有一个article表,用于存储文章的基本信息的,有文章id,作者id等一些属性,有一个content表,主要用于存储文章的内容,主键是article_id,需求需要将一些满足条件的作者发布的文章导入到另外一个库,所以我同事就在项目中先查询出了符合条件的作者id,然后开启了多个线程,每个线程每次取一个作者id,执行查询和导入工作。

    查询出作者id是1111,名下的所有文章信息,文章内容相关的信息的SQL如下:

    SELECT
        a.*, c.*
    FROM
        article a
    LEFT JOIN content c ON a.id = c.article_id
    WHERE
        a.author_id = 1111
    AND a.create_time < '2020-04-29 00:00:00'
    LIMIT 210000,100
    
    

    因为查询的这个数据库是机械硬盘的,在offset查询到20万时,查询时间已经特别长了,运维同事那边直接收到报警,说这个库已经IO阻塞了,已经多次进行主从切换了,我们就去navicat里面试着执行了一下这个语句,也是一直在等待, 然后对数据库执行show proceesslist 命令查看了一下,发现每个查询都是处于Writing to net的状态,没办法只能先把导入的项目暂时下线,然后执行kill命令将当前的查询都杀死进程(因为只是客户端Stop的话,MySQL服务端会继续查询)。

    然后我们开始分析这条命令执行慢的原因:

    是否是联合索引的问题

    当前是索引情况如下:

    article表的主键是id,author_id是一个普通索引
    content表的主键是article_id
    
    

    所以认为当前是执行流程是先去article表的普通索引author_id里面找到1111的所有文章id,然后根据这些文章id去article表的聚集索引中找到所有的文章,然后拿每个文章id去content表中找文章内容等信息,然后判断create_time是否满足要求,进行过滤,最终找到offset为20000后的100条数据。

    所以我们就将article的author_id索引改成了联合索引(author_id,create_time),这样联合索引(author_id,create_time)中的B+树就是先安装author_id排序,再按照create_time排序,这样一开始在联合(author_id,create_time)查询出来的文章id就是满足create_time < '2020-04-29 00:00:00'条件的,后面就不用进行过滤了,就不会就是符合就不用对create_time过滤。

    流程确实是这个流程,但是去查询时,如果limit还是210000, 100时,还是查不出数据,几分钟都没有数据,一直到navica提示超时,使用Explain看的话,确实命中索引了,如果将offset调小,调成6000, 100,勉强可以查出数据,但是需要46s,所以瓶颈不在这里。

    真实原因如下:

    先看关于深分页的两个查询,id是主键,val是普通索引

    直接查询法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val=4 limit 300000,5;
    
    

    先查主键再join

    select * from test a 
    inner join
    (select id from test where val=4 limit 300000,5) as b 
    on a.id=b.id;
    
    

    这两个查询的结果都是查询出offset是30000后的5条数据,区别在于第一个查询需要先去普通索引val中查询出300005个id,然后去聚集索引下读取300005个数据页,然后抛弃前面的300000个结果,只返回最后5个结果,过程中会产生了大量的随机I/O。第二个查询一开始在普通索引val下就只会读取后5个id,然后去聚集索引下读取5个数据页。

    同理我们业务中那条查询其实是更加复杂的情况,因为我们业务的那条SQL不仅会读取article表中的210100条结果,而且会每条结果去content表中查询文章相关内容,而这张表有几个TEXT类型的字段,我们使用show table status命令查看表相关的信息发现

    Name Engine Row_format Rows Avg_Row_length
    article InnoDB Compact 2682682 266
    content InnoDB Compact 2824768 16847

    发现两个表的数据量都是200多万的量级,article表的行平均长度是266,content表的平均长度是16847,简单来说是当 InnoDB 使用 Compact 或者 Redundant 格式存储极长的 VARCHAR 或者 BLOB 这类大对象时,我们并不会直接将所有的内容都存放在数据页节点中,而是将行数据中的前 768 个字节存储在数据页中,后面会通过偏移量指向溢出页。

    (详细了解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深度好文带你读懂MySQL和InnoDB

    img

    这样再从content表里面查询连续的100行数据时,读取每行数据时,还需要去读溢出页的数据,这样就需要大量随机IO,因为机械硬盘的硬件特性,随机IO会比顺序IO慢很多。所以我们后来又进行了测试,

    只是从article表里面查询limit 200000,100的数据,发现即便存在深分页的问题,查询时间只是0.5s,因为article表的平均列长度是266,所有数据都存在数据页节点中,不存在页溢出,所以都是顺序IO,所以比较快。

    //查询时间0.51s
    SELECT a.* FROM article a  
    WHERE a.author_id = 1111  
    AND a.create_time < '2020-04-29 00:00:00' 
    LIMIT 200100, 100
    
    

    相反的,我们直接先找出100个article_id去content表里面查询数据,发现比较慢,第一次查询时需要3s左右(也就是这些id的文章内容相关的信息都没有过,没有缓存的情况),第二次查询时因为这些溢出页数据已经加载到buffer pool,所以大概0.04s。

    SELECT SQL_NO_CACHE c.* 
    FROM article_content c 
    WHERE c.article_id in(100个article_id)
    
    

    解决方案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

    先查出主键id再inner join

    非连续查询的情况下,也就是我们在查第100页的数据时,不一定查了第99页,也就是允许跳页查询的情况,那么就是使用先查主键再join这种方法对我们的业务SQL进行改写成下面这样,下查询出210000, 100时主键id,作为临时表temp_table,将article表与temp_table表进行inner join,查询出中文章相关的信息,并且去left Join content表查询文章内容相关的信息。 第一次查询大概1.11s,后面每次查询大概0.15s

    SELECT
        a.*, c.*
    FROM article a
    INNER JOIN(
        SELECT  id FROM article a
        WHERE   a.author_id = 1111
        AND a.create_time < '2020-04-29 00:00:00'
        LIMIT 210000 ,
        100
    ) as temp_table ON a.id = temp_table.id
    LEFT JOIN content c ON a.id = c.article_id
    
    

    优化结果

    优化前,offset达到20万的量级时,查询时间过长,一直到超时。

    优化后,offset达到20万的量级时,查询时间为1.11s。

    利用范围查询条件来限制取出的数据

    这种方法的大致思路如下,假设要查询test_table中offset为10000的后100条数据,假设我们事先已知第10000条数据的id,值为min_id_value

    select * from test_table where id > min_id_value order by id limit 0, 100,就是即利用条件id > min_id_value在扫描索引是跳过10000条记录,然后取100条数据即可,这种处理方式的offset值便成为0了,但此种方式有限制,必须知道offset对应id,然后作为min_id_value,增加id > min_id_value的条件来进行过滤,如果是用于分页查找的话,也就是必须知道上一页的最大的id,所以只能一页一页得查,不能跳页,但是因为我们的业务需求就是每次100条数据,进行分批导数据,所以我们这种场景是可以使用。针对这种方法,我们的业务SQL改写如下:

    //先查出最大和最小的id
    SELECT min(a.id) as min_id , max(a.id) as max_id 
    FROM article a 
    WHERE a.author_id = 1111  
    AND a.create_time < '2020-04-29 00:00:00' 
    //然后每次循环查找
    while(min_id<max_id) {
            SELECT a.*, c.* FROM article a LEFT JOIN content c ON a.id = c.article_id  WHERE a.author_id = 1111  AND a.id > min_id LIMIT 100
            //这100条数据导入完毕后,将100条数据数据中最大的id赋值给min_id,以便导入下100条数据
    }
    
    

    优化结果

    优化前,offset达到20万的量级时,查询时间过长,一直到超时。

    优化后,offset达到20万的量级时,由于知道第20万条数据的id,查询时间为0.34s。

    4.2.2 联合索引问题优化

    联合索引其实有两个作用:

    1.充分利用where条件,缩小范围

    例如我们需要查询以下语句: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a = 1 AND b = 2
    
    

    如果对字段a建立单列索引,对b建立单列索引,那么在查询时,只能选择走索引a,查询所有a=1的主键id,然后进行回表,在回表的过程中,在聚集索引中读取每一行数据,然后过滤出b = 2结果集,或者走索引b,也是这样的过程。
    如果对a,b建立了联合索引(a,b),那么在查询时,直接在联合索引中先查到a=1的节点,然后根据b=2继续往下查,查出符合条件的结果集,进行回表。

    2.避免回表(此时也叫覆盖索引)

    这种情况就是假如我们只查询某几个常用字段,例如查询a和b如下:

    SELECT a,b FROM test WHERE a = 1 AND b = 2
    
    

    对字段a建立单列索引,对b建立单列索引就需要像上面所说的,查到符合条件的主键id集合后需要去聚集索引下回表查询,但是如果我们要查询的字段本身在联合索引中就都包含了,那么就不用回表了。

    3.减少需要回表的数据的行数

    这种情况就是假如我们需要查询a>1并且b=2的数据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a > 1 AND b = 2
    
    

    如果建立的是单列索引a,那么在查询时会在单列索引a中把a>1的主键id全部查找出来然后进行回表。
    如果建立的是联合索引(a,b),基于最左前缀匹配原则,因为a的查询条件是一个范围查找(=或者in之外的查询条件都是范围查找),这样虽然在联合索引中查询时只能命中索引a的部分,b的部分命中不了,只能根据a>1进行查询,但是由于联合索引中每个叶子节点包含b的信息,在查询出所有a>1的主键id时,也会对b=2进行筛选,这样需要回表的主键id就只有a>1并且b=2这部分了,所以回表的数据量会变小。

    我们业务中碰到的就是第3种情况,我们的业务SQL本来更加复杂,还会join其他表,但是由于优化的瓶颈在于建立联合索引,所以进行了一些简化,下面是简化后的SQL:

    SELECT
      a.id as article_id ,
      a.title as title ,
      a.author_id as author_id 
    from
      article a
    where
      a.create_time between '2020-03-29 03:00:00.003'
    and '2020-04-29 03:00:00.003'
    and a.status = 1
    
    

    我们的需求其实就是从article表中查询出最近一个月,status为1的文章,我们本来就是针对create_time建了单列索引,结果在慢查询日志中发现了这条语句,查询时间需要0.91s左右,所以开始尝试着进行优化。

    为了便于测试,我们在表中分别对create_time建立了单列索引create_time,对(create_time,status)建立联合索引idx_createTime_status。

    强制使用idx_createTime进行查询

    SELECT
      a.id as article_id ,
      a.title as title ,
      a.author_id as author_id 
    from
      article a  FORCE INDEX(idx_createTime)
    where
      a.create_time between '2020-03-22 03:00:00.003'
    and '2020-04-22 03:00:00.003'
    and a.status = 1
    
    

    强制使用idx_createTime_status进行查询(即使不强制也是会选择这个索引)

    SELECT
      a.id as article_id ,
      a.title as title ,
      a.author_id as author_id 
    from
      article a  FORCE INDEX(idx_createTime_status)
    where
      a.create_time between '2020-03-22 03:00:00.003'
    and '2020-04-22 03:00:00.003'
    and a.status = 1
    
    

    优化结果:

    优化前使用idx_createTime单列索引,查询时间为0.91s

    优化前使用idx_createTime_status联合索引,查询时间为0.21s

    EXPLAIN的结果如下:

    id type key key_len rows filtered Extra
    1 range idx_createTime 4 311608 25.00 Using index condition; Using where
    2 range idx_createTime_status 6 310812 100.00 Using index condition

    原理分析

    先介绍一下EXPLAIN中Extra列的各种取值的含义

    Using filesort

    当Query 中包含 ORDER BY 操作,而且无法利用索引完成排序操作的时候,MySQL Query Optimizer 不得不选择相应的排序算法来实现。数据较少时从内存排序,否则从磁盘排序。Explain不会显示的告诉客户端用哪种排序。

    Using index

    仅使用索引树中的信息从表中检索列信息,而不需要进行附加搜索来读取实际行(使用二级覆盖索引即可获取数据)。 当查询仅使用作为单个索引的一部分的列时,可以使用此策略。

    Using temporary

    要解决查询,MySQL需要创建一个临时表来保存结果。 如果查询包含不同列的GROUP BY和ORDER BY子句,则通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官方解释:”为了解决查询,MySQL需要创建一个临时表来容纳结果。典型情况如查询包含可以按不同情况列出列的GROUP BY和ORDER BY子句时。很明显就是通过where条件一次性检索出来的结果集太大了,内存放不下了,只能通过加临时表来辅助处理。

    Using where

    表示当where过滤条件中的字段无索引时,MySQL Sever层接收到存储引擎(例如innodb)的结果集后,根据where条件中的条件进行过滤。

    Using index condition

    Using index condition 会先条件过滤索引,过滤完索引后找到所有符合索引条件的数据行,随后用 WHERE 子句中的其他条件去过滤这些数据行;

    我们的实际案例中,其实就是走单个索引idx_createTime时,只能从索引中查出 满足a.create_time between '2020-03-22 03:00:00.003' and '2020-04-22 03:00:00.003'条件的主键id,然后进行回表,因为idx_createTime索引中没有status的信息,只能回表后查出所有的主键id对应的行。然后innodb将结果集返回给MySQL Sever,MySQL Sever根据status字段进行过滤,筛选出status为1的字段,所以第一个查询的Explain结果中的Extra才会显示Using where。

    filtered字段表示存储引擎返回的数据在server层过滤后,剩下多少满足查询的记录数量的比例,这个是预估值,因为status取值是null,1,2,3,4,所以这里给的25%。

    所以第二个查询与第一个查询的区别主要在于一开始去idx_createTime_status查到的结果集就是满足status是1的id,所以去聚集索引下进行回表查询时,扫描的行数会少很多(大概是2.7万行与15万行的区别),之后innodb返回给MySQL Server的数据就是满足条件status是1的结果集(2.7万行),不用再进行筛选了,所以第二个查询才会快这么多,时间是优化前的23%。(两种查询方式的EXPLAIN预估扫描行数都是30万行左右是因为idx_createTime_status只命中了createTime,因为createTime不是查单个值,查的是范围)

    //查询结果行数是15万行左右
    SELECT count(*) from article a 
    where a.post_time 
    between '2020-03-22 03:00:00.003' and '2020-04-22 03:00:00.003'
    
    //查询结果行数是2万6行左右
    SELECT count(*) from article a 
    where a.post_time 
    between '2020-03-22 03:00:00.003' and '2020-04-22 03:00:00.003' 
    and a.audit_status = 1
    
    

    发散思考:如果将联合索引(createTime,status)改成(status,createTime)会怎么样?

    where
      a.create_time between '2020-03-22 03:00:00.003'
    and '2020-04-22 03:00:00.003'
    and a.status = 1
    
    

    根据最左匹配的原则,因为我们的where查询条件是这样,如果是(createTime,status)那么索引就只能用到createTime,如果是(status,createTime),因为status是查询单个值,所以status,createTime都可以命中,在(status,createTime)索引中扫描行数会减少,但是由于(createTime,status)这个索引本身值包含createTime,status,id三个字段的信息,数据量比较小,而一个数据页是16k,可以存储1000个以上的索引数据节点,而且是查询到createTime后,进行的顺序IO,所以读取比较快,总得的查询时间两者基本是一致。下面是测试结果:

    首先创建了(status,createTime)名叫idx_status_createTime,

    SELECT
      a.id as article_id ,
      a.title as title ,
      a.author_id as author_id 
    from
      article a  FORCE INDEX(idx_status_createTime)
    where
      a.create_time between '2020-03-22 03:00:00.003'
    and '2020-04-22 03:00:00.003'
    and a.status = 1
    
    

    查询时间是0.21,跟第二种方式(createTime,status)索引的查询时间基本一致。

    Explain结果对比:

    id type key key_len rows filtered Extra
    2 range idx_createTime_status 6 310812 100.00 Using index condition
    3 range idx_status_createTime 6 52542 100.00 Using index condition

    扫描行数确实会少一些,因为在idx_status_createTime的索引中,一开始根据status = 1排除掉了status取值为其他值的情况。

    5. 参考

    (1)MySQL索引原理及慢查询优化 https://tech.meituan.com/2014/06/30/mysql-index.html
    (2)MySQL Explain详解 https://www.cnblogs.com/tufujie/p/9413852.html
    (3)MySQL慢查询优化(线上案例调优)https://www.cnblogs.com/notfound9/p/12928763.htm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MySQL索引原理及慢查询优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zx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