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纳法

作者: shaoyihe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3:12 被阅读0次

    吐纳法(一)【一】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气,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推荐一位气功老师,微信6702786,传授古传内功,打通任督二脉、大小周天,强肾驻颜、养生祛病、强身健体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段于口鼻,下段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退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候”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谓之先天元气,“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故常人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之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二】功法篇须则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三】身法    练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立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咳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气。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扶两膝。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入静。练功时要求舌顶上鄂,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鄂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故练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埔乳之状。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万籁俱寂之境,仍旧按照前面静功所讲的方法,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气。练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气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这时可用前面静功“观光”炼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观鼻,鼻下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气是也。

    【四】心法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气。《太上老君说常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气之法。《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舌之,久久纯熟。父王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之言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五】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气,用意念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皴),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园起,呼时小腹收回,叫做混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息三次。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鄂,收视返听。鼻息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同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这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气,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气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气,心性渐渐伏下,与肾气交合。《老子》约:“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中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练气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滔滔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液可化气,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气”,肺主气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能知?”行气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汇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维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致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方可致无梦,《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气中,气包神外,混沌交合,橐龠不散。津液愈生愈望,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气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个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到难;得到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两个词语解释:1、心息相依,是筑基功夫的下手口诀。心。乃为有念之人心(后天之神);息,乃为口鼻呼吸之外息(后天之气)。所谓“心息相依”,就是将自己的意念于呼吸合在一起。吸气则意念随之俱入,呼气则意念随之俱出。此时有作有为之法,尚在后天。2、神气合一,是筑基功夫之后的景象。神,乃为无念之道心(先天元神);气,乃为丹田呼吸之内息(先天之气)。所谓“神气合一”,即是先天元神与先天之气打成一片。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此是自然出现之内景,已入先天层次。附、先天与后天并不矛盾,后天功法原不可废,修炼要从后天返先天,只有做好后天的功夫,才能进入先天之境界,使后天变为先天,从而恢复先天之性命,以夺造化。    功夫从“心息相依”入手,逐渐内外俱通,后天之气与先天之气相接,有念之心化为无念之神,口鼻呼吸化为丹田胎息,自无所谓心与神、息与气之分别。(二)南怀谨教授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殊胜之修法,他说:“因一般人调息不容易调得好,不如先作粗猛的呼吸。呼吸粗的叫风,细的叫气,当气到达好像不呼不吸时,微细最微细的那个叫息。天台宗的数息、听息、调息是讲息,不是讲风,也不是练气。 上坐以后,先修风,手结亥母手印(密宗称谓),也就是京戏的兰花手。炼气时,肩膀要端起来,让手臂伸直,手放在骨上(手过长、过短例外),手臂一伸直,肩膀自然端起,里面的五脏也自然都张开了,气就贯通,所以,非用这个姿势不可。 下一步,鼻子吸气时,小腹自然向内缩,气吸满了,不能再吸了,就吐气。吸时细、长、慢。放出时粗、短、急。往复这样作,到了气满时,自己会不想作了,此时就不大起念了,然后由气转成息,心境自然宁静下来,感觉到鼻子细微的呼吸,意念与息不要分开,吸入知道吸入,呼出知道呼出,吸入暖知道暖,吸入冷知道冷,意念与气息始终相合,不能离开,如果有一念没有感觉到息时,就是已经在打妄念了。慢慢慢慢如此练习,真到了一念之间,心息真的合一了,密宗的修法叫“心风合一”,“心风合一者,即得神通自在”,至於却病延年,返老还童,更是不在话下。 :“静静地坐著,开始观照你的呼吸,最容易的方式就是从鼻孔的入口处来观照。当气进入,感觉那个气碰触到鼻孔的入口处,观照该处。那个碰触比较容易观照,气太精微了,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只要观照那个碰触。气进入,你感觉它进入,观照它,然后跟随著它,跟著它走,你将会发现它来到一个停止的点,就在靠近肚脐的地方,它停止了,它停止的时间非常非常短,然后它再度往外移,要跟随著它,再度感觉那个碰触,感觉气从鼻孔出去。跟随著它,跟著它出去,你会再度来到一个点那个气有一个非常短的片刻会停止,然后再开始循环。 吸气,空隙;吸气,空隙;吸气,空隙。那个空隙是你里面最神秘的现象。当气进入而停止,不动,那是你能够会见你的中心,当气出来而停止,不动的时候,那个空隙就是宇宙的中心。这两个中心并非两个不同的东西,首先你要觉知到你内在的中心,然后你要觉知到那个外在的中心,最后你会知道这两个中心是同一个,然后“进”与“出”将会失去它们的意义。佛陀说:“有意识地跟著呼吸移动,你将会在你里面创造出一个觉知的中心。”一旦这个中心被创造出来,觉知就开始移动到你的每一个细胞,因为可以说每一个细胞都需要氧气,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 记住,不要由你来停止它,让它自己停止。如果你主动去停止它,你将会错过整个要点,因为那个“做者”一介入,观照就消失了。你不要对它造任何事,你不要去改变那个呼吸型式,你既不主动吸气,也不主动呼气。你根本就不去碰那个呼吸,你让它自然发出,自然流动。当它出去,你跟著它,当它进来,你也跟著它。 不久你将会觉知到有两个空隙,在那两个空隙当中,就是门道之所在。在那两个空隙当中你将能够了解,你将能够看出,气本身并不是生命,它或许是生命的食物,就像其它食物一样,但它并非生命本身,因为当气停止,你还在那里,完全在那里——你完全有意识、全然有意识。气已经停止了,气已经不再在那里,但你还在那里。 一旦你继续观息——佛陀称之为“味帕沙那”或“阿那帕那沙提”瑜伽——如果你继续观照它、观照它、观照它,你会渐渐、渐渐看到那个空隙在增加而变越来越大,最后那个空隙会维持几分钟。一个气进入,然后有一个空隙有几分钟的时间,那个气不跑出去。一切都停止了,世界停止了,时间停止了,思想停止了,因为当气停止的时候,不可能去思想。当气停止几分钟的时间,思想完全不可能,因为思想过程需要持续的氧气,你的思想,和你的呼吸非常深刻地互相关连。在空隙之中,你首度知道甚麽是气里面的气,甚麽是生命里面的生命,那个经验能够解放你,那个经验能够使你觉知到对生命的经验之本身。 有关以上对呼吸之间空隙之说明,我们可以在《丹田吐纳法·答客问》一书中看到很相似之阐述:“因为功夫深到,在‘纳息’转为‘吐息’,或‘吐息’转为‘纳息’时,运用其耐力,在要转换而尚未转换的当中,不立刻接续著运行,却暂保其原有状态,这就是‘持息’,这‘持息’的久暂,视各人的功夫及耐力的如何而决定。在‘持息’的当中,‘息’因之而更为充塞,且像进入了无息的状态,纵使几分几秒之间,而身心也会发生一种美妙的感觉,对於脑神经发生良好的作用。”  当你打坐总是在快要空掉念头!这是你思想出现了妄念!你忽视了自己的呼吸!在打坐中思想应从始至终都要关注自己的呼吸!但不要干涉自己的呼吸!!不要加杂上人为的思想!多观察自己呼吸过程!最后觉知到一个点上!!

     (三)【一】丹闾式胎息法呼气时想尾闾关发热(尾闾穴至命门穴,道家称这一部位谓尾闾穴),吸气时想丹田贴命门或尾闾关。如此一呼一吸反复循环一段时间后,丹田和尾闾就有真气往来交通,此时尾闾关就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将丹田吸往命门处,丹田呈脉冲式向命门跳动。当丹田跳至命门时,稍停数秒钟之后再复跳回原位,又复静止数秒钟再向命门跳动。如此往来循环,产生自动节律时,丹闾式胎息便成功了。

    【二】天凤式胎息法天即玄关窍(玄关窍在两目之间由表入里l—2寸处),风代表下丹田。练功时,吸气意守下丹田,并用力将玄关窍的真气吸入下丹田,稍停一会,接着将下丹田的真气呼升至玄关窍。反复如此循环一段时间后,使玄关与下丹田之间产生蕴蕴之气,逐渐导致气海穴与下丹田之间产生拆力,即将丹田拆向命门。如此循环,当下丹田产生自动节律时,天风式胎息便练成了。

    【三】脐阴式胎息法脐是肚脐,阴是会阴。会阴是任脉和冲脉的起点,脐是任脉经上的窍穴,又是十二经脉所会聚之穴,是人之元气所藏。吸气时意念会阴产生真气,并将真气用意念从会阴沿任脉上升至肚脐,呼气时意守肚脐,并用意念将肚脐的真气徐徐沿任脉降至会阴。如此反复循环一段时间,肚济和会阴之间就产生蕴蕴之气,气海与上丹田之间就产生拆力,把下丹田拆向命门。当下丹田产生自动节律时,脐阴式胎息便成功了。

    【三】初级胎息的注意事项

    (l)初级胎息最重要的是意念和导引问题。因为上述的三种方法不是短时间修炼就能成功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练功时间长,故练功对意念和导引往往不能持久,意念和导引一停,则杂念丛生,直接影响练功的效果。

    (2)形体一定要放松,因为初次练功者,体内的真气微弱,如果形体不放松,那么微弱的真气在经络中运行就会受到阻碍。真气不能到达特定的部位,就不能发挥特定的气功效应,从而也练不出胎息。

    (3)股息起动时,在呼气和吸气之间,有两个双闭气的过程。处在双闭气时,练功第一次感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甚至难以忍受,心里往往害怕会憋死,总想用凡息代替胎息。凡息一起,胎息的自动节律尚未形成,所以,很容易被干扰而抑制住。所以凡息是初练胎息的克星,练功时切忌之。

    (4)修炼胎息一个月左右,胎息的双闭气就会慢慢消失时,才是阴阳二气集中的景象。再闭目沿眼眶周围转眼珠,把阴阳二气聚成圆形。左升右降转36周。为巩固阳气,再睁眼左降右升转24周,退化阴气。转完之后,闭目内视祖窍中圆形。约5分钟,觉口中津液满足时,就用二目交集的神光,照送津液,降入脐下气穴中,目光随着照视气穴,观穴中虚空境界。吸气时用意达到气穴,呼气任其自然,意带始终守在下丹田中,做到一丝杂念不起。这样练功,经过3个月,才能感觉双目中心含有小气珠,就是神光产生。只觉有圆形,不显光明。如达到这种境界,练功人还必须有耐心和毅力。功中如觉有阳物勃举时,是精气冲功的“产药”信号。练功人要辨别清浊采炼。没有一丝杂念的阳举,采炼出口水,咽入气穴封存运化,是炼丹的真清原料。采练的方法为,阳物力量疲软,是微阳(小药)过嫩,不宜采取。可用神光协同真意由阳物动处,引回气穴,照视穴中虚空境界。这种过程,要循环多次,微阳经过多次积累,就达到阳物举而挺胀,小药不老不嫩的阶段,这时应立即采取烹炼。用意将它由动处采回丹田,略停,然后吸气用意引导精气,从下丹田直接运向尾闾。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稍停,呼气从百会下降到下丹田,这样周而复始转动,不计其数,直至阳物缩小即止。口中生出津液,咽送到气穴。

    【四】心肾相交练法每次静坐,把神光照视气穴,耳听于气穴,意守于气失。胎息的呼吸式可随意而转变。如原来丹田贴命门是表现皮肤吸气动作,此时只要加主观意念,就可以使皮肤变为呼气;反之丹田向回跳动时,本来皮肤表现是呼气动作,也可以加意念之后使皮肤改变为吸气动作。此外也可以用意念不管丹田来回如何跳动,皮肤均呈单一的吸气或呼气动作。

    【五】高级胎息功法人身体内有三个阴阳相交之处:第一个是双眼相交。左目属阳,右目属阴,使二目对视,就产生神光。神光照视气穴,主化阴生阳,如同天上的太阳,照射地上生长万物一样,没有它则万物不生。第二个是心肾相交。心神眉阳中阴,肾气属阴中阳。使心肾相交,就产生精气,化生津液,灌溉五脏。第三个是内气与天气相交。内气属阴中之阳,天气属阳中之阴,使二气相交,就产生内丹,化全身之阴,变为纯阳体。这三个相交,都是以真意为引。就是用一心不二的意念,引导阴阳交合。练胎息的产生,必须经过三个相交,生出内气,才能形成胎息状态。

    【六】双眼相交练法入坐之后,紧闭口唇。舌顶上腭,双目相交对视正中鼻梁根处的外光,把心意定在双目中心。观光不可用力,而是轻松自如地看,观发双目中心发胀,或者樟糊不清穴,调鼻息达到气穴,使外来清气与神光相交,绵绵密密,存于丹田,心无一毫杂念起动,入于混沌状态。忽然一动,元气显于丹。元气出现,就是胎息的露像,元气在丹田中灵动活泼,宛转悠扬,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如痴如醉。元气大动时,用意往后一引,元气上升于脑,停止片刻,口中化生津液,用意吞咽,降入下丹田。从此感觉鼻息似有似无,只觉元气后升前降,上下往来循环。这就是心肾相交的景像,也就是所谓“要得谷神长不死,须从玄牝立根基”。谷神就是双目中心有神光的元神,玄牝是心肾中间的门户。元气将虚无的心肾门户中,一上一下,一往一来地盘旋,才能建立真胎息的根基。

    【七】内气与天气相交练法通过心肾相交而再心肾之门的内气旋转,使鼻息练到不入不出,就是外呼吸转化为内呼吸,也就是胎息。每次练功,以胎息为主,把神光勿忘勿助地定在胎息上,一心不动,自然外感内应,觉元气流于一身内外了。在此境界中,口中的金液吞咽之时,必须先提摄会阴穴之气,沿后背上升于脑,再于目引神光入脑,聚会片刻,会同口液,意送到下丹田,存守一会儿。如是练功,元气一现,浩大至刚,充满全身,只觉清静恬淡,身在气中,元神之光,悬于祖窍上,照耀全身。这样达到高度的内外气相交,古人叫做“乾坤交媾”。

    【八】高级胎息练法入坐之后,把神光照视下丹田,使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用这样的心意,锻炼神气交媾,总得两年之久,练到没有一毫杂念起动,脉搏不觉跳动,胎息停止运动,定于虚空,只觉有神光,在祖窍间照耀,形成了入小定状态。静极生动,忽觉全身元气向下丹田聚敛,现出一团真气,涵在绛宫。这就是绛宫之气,包住元神,天天感觉浑浑沦沦,如在母腹怀胎一样,随方就圆,温养于中。在此功境中,有时祖宪穴内出现跳动,不一会儿,遍体全身跳动,如炒豆粒一样,爆炸不绝,在身上闹成一堆。忽然口中甘露下降,急用神光凝视下丹田,转卯酉周天一遍,收存田中。有时又在静定之中,忽见一轮明月,现于目前,即用神光视之,不一会儿,又有日光发现,与月光合在一块急用神光,凝聚收敛,用鼻一吸,会同口液,送入下丹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吐纳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ad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