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变得行为乖戾,或者动辄发火,或者更有甚者做出一些让人不能理解的行为时,做家长的要读懂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动力及根源。
当然每个人的内在所经历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同的,并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著名的心理学家萨提亚说,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四种动力,分别是寻求关注、权力斗争、报复和自暴自弃。
尽管如此,在这四种动力背后还可以找到更根本的动力,那就是希望能够与重要他人得到某种特定意义上的情感连接,最终的目的是得到发展和成熟。
这份情感连接其实就是一种爱,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另一个人给予其爱才能够实现。有的家长会说我已经倾注了N多的精力,怎么还说我没有去爱他呢?这取决于我们如何来定义这个爱字。
到底要如何才算给到令孩子满意的爱?答案在孩子这里,而不取决于家长内在所认定的爱。真正的爱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那份互动,在于在互动中能否识别孩子的情感需求。
例如,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我们大多会把孩子的物质需求作为养育孩子最基本的内容,但其实在物质养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的是孩子内在情感的需求。
这个情感需求是在给予物质的同时,不但要给予精准的物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与孩子情感上的互动。从孩子的体验上来看,大概就是体验到了被看见、被理解、被重视、被尊重、被满足……伟大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喂养绝不仅仅是喂奶。
给孩子只提供物质,却并没有给予情感的关注,这会令孩子感到失望或愤怒。更何况那种没能读懂孩子真正的物质需要而给错了东西,比如说是尿湿了的不舒服却被奶水来替代,这就会使孩子变得更加愤怒。
而且,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情感需求,这更需要做家长的来掌握和识别。
而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取决于重要养育人与孩子的互动是否能够做到精准识别,即需要依赖时给予相应的依赖度,需要挫折时也能给予适度的挫折,需要边界时要给予一定的制止…同时一个稳定的、持续的、一致的环境也至关重要。
一个孩子只有在每一个情绪发展阶段能够得以顺利过渡,他才能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成为一个有自己生命自发性、可以为自己生命做主的人。
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的需求不能够被满足,孩子便会带着这个时期未被满足的创伤,而进入到下一个阶段。那份愤怒和失望的体验便会一直存留在他的身体记忆中,影响着他的行为表现。
所以,在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他自己成长的密码。这份密码等待着身边重要的那个人去识别,去重新对接和养育,让曾经的创伤能够再次被看见、被体验、被抱持,这样才能疗愈那份痛苦经历。
然而,这份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孩子会对周围的环境不断去测试,目的是为了确保环境的安全性,只有足够安全可靠和稳定的环境,才会让孩子相信这个环境可以重新给到他想要的。
或许你所容忍不了的不良行为就是孩子在对你以及周围环境在测试,因为任何人的内在都渴望着得到发展与成熟。如果你不能识别,便会造成更大的对抗,让孩子感到更加愤怒,甚至绝望。
《道德经》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个得“一”既是尊重万事万物的规律,也是一种和谐与圆融的状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爱。这份爱到底要如何给到?一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二要让孩子感受到与重要养育人情感的融合。
孩子就如同一粒种子,健康的养育是让孩子长成他自己。如果说可以塑造,那一定是来自父母榜样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