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富贵还返乡”。大意是说每逢返乡,家里的穷亲戚总要略施赞助,族中老人稍加探望,兄弟姐妹有事求助,同学朋友不时打下秋风,甚至于家里的人都把你当作个人物,这个告那个的状,这个说那个的不是,仿佛钱多道理也多,最终都不外于需要拿钱摆平一些事情。为此徒增许多烦恼。对此我深有感触,虽然我还没有大富大贵。
然而回乡却是我摆脱不了的枷,挥之不去的影,紧紧缠绕你的藤。我那埋在坟墓中可怜的父母,我那年过半百还在辛苦劳作的兄长,姐姐,我那鳏独的叔父,还有小时情窦初开时心仪的已嫁作人妇的女同学,时时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他们的影子,勾起你浓浓的乡愁。
这次回乡过年照例初一早上要上父母的坟,我的老家在汉川西部边远的贫穷农村,父母的坟在八新线李家脑村往曾坡村的公路旁边横堤上,我十一岁时,母亲因心脏病无钱医治撒手人寰。91年我分工到襄阳工作,接来病中的父亲到襄阳后也是也是因为家底尚薄,不能更好的安顿他老人家的衣食住行,有时还久病床前孝难行,言语时有不顺,父亲来后不到一年也驾鹤西去。等到我奋斗多年,家中境况好转,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却越来越强烈。因思念太深,竟成心病。有诗为证:昨夜梦中回老屋,亲与严慈把茶壶。难道区区五十岁,竞欲黄泉待先驱?所以给父母上坟烧香成了我心头的安慰,每逢清明节也是必然回去上坟烧香的。我认为我不是在拜祭他们,而是在疗我心里的伤。哎呀,我可怜的父母啊,我时常在坟前抚碑大嚎,泪如雨下。
清明更是思亲时,慎终追远将何及,纸钱馨香正欲烧,细雨纷纷浸横堤。
这哪里是雨啊,那是你的儿悔恨的泪啊。
叔父同我们一起去上坟烧香。叔父早年丧偶,三女出嫁,无有子嗣,农村风俗外嫁女不得承嗣,我便成了供养叔父的主体角色。逢年过节必返乡探望,这次一起吃年饭,把先前为他翻新房子的事做了个财务结算,多余的5000元钱顺便给老人做了生活费,老人十分感叹,说托了我的福。
初二到姐家去拜年。姐姐当年生在穷家但心气较高,正当出嫁年龄时却左挑右选,未能出阁,久待闺中后匆忙寻嫁一个更穷人家,本分老实的她打工四十多年,抚养二女一子成人,我读大学时还对我时常资助。到现在总算有所积累,老有所靠,记得当时家中房子破旧,在村里不能抬头做人,我出资赞助建楼一栋,在村里还算是中等偏上的。他家的二个女儿女婿也正好回来,一个大家子欢聚一堂,和和气气,倒也感觉到人情温暖。
我初五才出去拜访同学,其他时间都是在哥嫂家吃喝,侄儿侄女陪我打牌。
哥哥早年苦于生计,多方营生却一事无成,育有二女一子时仍住在村中唯一草棚中,生活十分贫窘,后来黄石堂兄和我认为这样太丢人现眼,才强制资助物料,垒起二层小楼。现在地方生活尚可,子女成人都有工作收入,回乡与他们一起过年,也体会到了兄弟亲情。
在与兄弟拉家常时偶然提及了我小学女同学郑某,记得当时很喜欢她,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态度。她当时是少先队的大队长,戴着三杠的袖标,我却说那是给父母戴的孝,她告到老师那里,学校还给我处分。当得知她子女较多,生活比较艰辛,几乎产生了探望一下的冲动,最终哥哥劝说怕影响不好,未能成行。
每回乡拜年还得看望两个寡嫂,这次给她们了点钱,她们很感激地回赠我土鸡蛋、汤圆粉,我也十分愉快地接受了。
唉,乡愁啊!
乡愁像是在无休止的盘山公路上绕行,你以为快要走出来了,等待你的却是下一道弯;乡愁又像是在森林里迷了路,寻找了半天,你以为找到了出路,不料又回到原点;乡愁还像是做了个鬼扯腿的梦,你怎么挣扎,都迈不出的那个梦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