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共享单车互联网科技
“共享汽车”也来了,你信么?

“共享汽车”也来了,你信么?

作者: 谷樾85 | 来源:发表于2017-08-13 17:50 被阅读21次
    题图:共享经济到底是什么?

    如火如荼的“共享经济”

    近日看到一个标题耸动的新闻:《共享奥迪、宝马横空出世!每公里1.5元、不要油钱、不用停车费、还带wifi》,文中介绍道:“每公里花1.5元,就能开上共享宝马,这个可以有!据沈阳日报,8月9日下午,弘扬共享汽车负责人隋宏洋告诉记者,作为全国推广的第一站,近期将率先在沈阳投放1500辆宝马轿车……共享汽车的汽油由谁买单?隋宏洋表示,车内的汽油由运营商买单,每辆共享汽车都配备有实时安全监控系统,可随时定位状态及油耗,一旦出现汽油不足的情况,遍布城市角落的地勤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负责汽车的维护、加油等事项……停车问题怎么解决?据了解,沈阳1400多家停车场22万个停车位用户可免费任意停放”。对此,文章信心满满地总结说:“共享已经是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未来的一切资产,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或许将不再会被私人占有。”

    文中存在不少概念性的错误,包括我罗列的和未罗列的,譬如所谓“资产不再被私人占有”就是一个假象,因为持有资产的私营企业在经济学概念中仍然属于“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相对——私人直接持有资产和通过开设公司来持有资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本文目的不在挑错,而是希望以此为引子,讨论一下“共享经济”,并对“共享汽车”的前景做一个推论。

    确如文中所说,“共享经济”概念正在如火如荼地蔓延。共享单车是其中最热的风口,吸引了包括阿里、腾讯、海尔等巨头的雄厚资本,街头五彩缤纷的单车群一时蔚为大观,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制约共享单车发展的最大难题是——颜色不够用了”。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都横空出世,以“共享”概念夺人眼球,吸引资本。不过,“共享经济”是否如本文作者和有些观察者所热捧的那样,冲破了私有产权的限制,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是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方向呢?

    “共享经济”: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的智能租赁

    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比如说,由于资本的涌入,共享单车已经明显投放过度。在广州,各类共享单车的总投放量已经超过80万辆,几乎相当于每10-15人就有一辆,在低频使用时段,这些共享单车随处堆放,侵占了大量公共空间,令市民怨声载道。可以预见的是,当共享单车市场进入出清阶段,伴随着长尾企业的破产退出,大量在役单车将以废铁价进行清算和回收。这是一场消耗战,一场军备竞赛,拼到最后的人赢得全部,在无数牺牲者的骸骨之上举起圣杯——无论如何,这也算不上是什么“优化资源配置”。

    其实,“共享经济”中的“共享”两个字带有很强的欺骗性,此前,只有顺风车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现在我们所热炒的“共享经济”的实质是租赁,只不过是在传统租赁模式之上,加持了移动互联技术。

    传统租赁中,由于客户尽调、合同签订、租赁物移交、出租期尽调、租赁物归还等场景必须在线下发生,这决定了业务的低频性,同时也就决定了租赁物必须是高值的(包括不动产以及飞机、船舶、机械设备等高值动产),才能覆盖线下运营、资产减值和风险管理的成本(这里仅讨论普通的经营性租赁,未讨论售后回租等融资性租赁,但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成本同样高企)。因此,传统租赁的特点是高值低频

    移动互联技术的颠覆性在于,承租、担保、支付、归还这些租赁全流程中的重要节点,全部都可以在线上完成,打破了时空限制,放大了业务频率。而当租赁物的数量足够大时,其损毁灭失的概率趋向于恒定,对于低值物品来说,“共享经济”企业运用大数据的运算便可以在定价上进行覆盖,不需要风险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尽职调查来降低违约风险。因此,“共享经济”(实质是智能租赁)可以适用于低值高频的租赁市场。共享单车就属于典型的低值高频租赁市场。

    传统租赁的高值低频和“共享经济”的低值高频特征,使得两类租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全不同。传统租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规模(主要是租赁物的价值、数量)、销售渠道和风险管理能力,而“共享经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是高频生活场景下形成的用户粘度和数据资产(当然不会是那一堆堆五颜六色的单车)。对于“共享经济”企业来说,有形资产单价越低,资产使用频率越高,单位价值资产获得的数据密度越高,其资产效率越高,估值越大。

    运用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分析“共享汽车”的前景。

    疑云重重的“共享汽车”


    以宝马、奔驰为标的的共享汽车概念很是炫目,但它首先就不符合“共享经济”的低值高频特征。与单车的百元级购置成本相比,中高级轿车的购置成本是十万元级,两者的单价差距在数百倍到一千倍。在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投放十万辆单车已基本足够形成网络效应,可以吸引大量人群注册,获取保证金沉淀并通过运营收取数据和租金,前期投入的资产购置成本不过是千万元级别;以同样的投入来购买汽车,恐怕只有百辆级别,在数百万人口的城市中投入一二百辆汽车,就仿佛针投大海,网络效应无从谈起。以本文开头这个案例为例,1500辆共享汽车的投入应当在数亿元,但1500辆汽车投放在500万人口级别的沈阳市区,相当于同一时刻每3300人中只有一人能够使用,除了借助先发者优势来吸引使用之外,并没有什么网络效应可言。

    低量的直接后果是低频,高值低频的结果是单位资产数据密度极低,这让“共享汽车”企业难以将用户粘度和数据资产变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反而更接近于传统租赁企业。但相比于传统租赁企业,“共享汽车”企业既没有足够的客户调查和风险控制能力,又没有获得足额抵押的能力(据说共享汽车的押金只有千元左右,与共享单车的押金只有数倍差距,与两者的价值差异相距甚远)。而从盈利前景上说,每车每公里运营收入如果为1.5元,粗略假设刨去油费、运营费用、管理费用、利息与税费后(不含折旧)每公里净现金流为0.7元(接近营收的50%,这应该是一个很乐观的估计),那么一辆车要收回成本需要行驶20-30万公里——也许在此之前已经报废。事实上,目前还没有一家共享单车企业实现盈利,共享汽车要实现盈利则更加任重道远

    在商业模式之外,共享汽车会面临比共享单车更多的实际问题。假如为了提升数据价值,真的有巨头不惜重金去购置万辆以上的共享汽车,也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城市管理问题。仅仅是体积轻便的共享单车就引发了关于“公地悲剧”的讨论,占地巨大的汽车则更不必说。在道路资源、停车位资源稀缺的一二线城市,交通管理者原本就在依靠限行、限购等措施控制机动车的增长量,他们之中恐怕没有谁愿意接受“共享汽车”的巨量入侵。

    此外还有,用户使用共享汽车形成的停放费用,该由谁来承担,如果是用户承担,这公平吗?如果是运营方承担,它该如何解决和一个城市内无数个分散的收费主体的利益分割问题?共享汽车能解决跨城市运营的问题吗?汽车作为高值物品,怎样避免使用者的恶意破坏造成的重大损失?……

    “共享汽车”面临的这些问题也许并非无解,商业文明进化的过程,本就是不断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的过程。只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共享汽车”不可能简单沿用“共享单车”的逻辑而取得成功。新技术、新模式固然令人心生向往,它蕴藏的无穷的可能性也让资本趋之若鹜,但简单的顶礼膜拜和大声称颂并不可取。穿越概念的迷雾,善用常识思考,或许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享汽车”也来了,你信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ee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