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闯随园
2019年的一月末,经父亲帮助,我联系上了武义随园民俗老板戴俊先生,电话里的男声客气温和,在我简单交代想要前去采访的想法后,戴先生随即同意,并在微信里告知我他能腾出的时间。坐上前往碗铺村的506路城乡公交车,约莫二十分钟的车程,碗铺小村的低矮而又静谧的山头出现在眼前,正值微雨天气,雾气缭绕山头,山居生活的惬意即将揭晓,我的内心无疑多了几分期待。
#2019还乡手记#我的随园只是一个点——对话民宿老板戴俊 浙江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微信公众号因为没有夸张的牌子沿路做着提醒,我与同行的友人起初走过了头,奔着另一个方向去了。等意识到走错了折回路,才发现随园的大门一直友好地敞着,没有过度的修饰,没有哗众取宠的招牌,返璞归真的力量单在一个入口上就显示了出来。
#2019还乡手记#我的随园只是一个点——对话民宿老板戴俊 浙江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微信公众号往里走个几步,就是随园的大客厅。没有皮质的沙发,没有富丽堂皇的灯饰,没有质地高级的地毯。大门是玻璃制的,内部光景一览无遗,近门端右侧高大的书架像主人一般致以客人稳重端庄的问候,左侧则是圆桌与书架结合的创意设计,从天花板垂挂而下的十几根毛竹将宽敞的空间进行了一次微妙的切割,客厅虽大却一点也不显得空洞与凌乱。躺在瓷窑里的干草平添诗意与美感,竹编的椅子环绕着低低的炭火架,蹦跳的星火慰藉着每一个旅人的心。
#2019还乡手记#我的随园只是一个点——对话民宿老板戴俊 浙江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微信公众号放下雨伞,探头进屋子,唤一声“有人吗?”,未见戴夫人本尊,先闻其声:“有的,有的,这就来!”简单寒暄之后,夫人沏了一壶白茶,请我们品尝他们家自己种植的脆皮金桔,金桔的品种是经过改良了的,脆爽可口,嚼碎之后回甘无穷;夫人自己晒的咸味芋头丝,韧劲十足;色泽诱人的原始炸土豆片,半个巴掌大小一片,空心结构,一口咬下去,嘎吱嘎吱作响;客人们从新疆带来的大红枣,敦实的个头,一颗一颗都是扁扁的样子;山东客人赠送的金枪鱼干,威海的腥咸在舌尖跳跃……天南地北的美食正是各方游人们曾与随园邂逅的印记,戴夫人通通拿出来招待我们,盛情难却,我们逐一细细品尝。
#2019还乡手记#我的随园只是一个点——对话民宿老板戴俊 浙江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微信公众号一顶娇俏的黑色贝雷帽,嫩黄色的高领毛衣,黑色直筒裤,脚蹬毛绒绒的浅口鞋,戴夫人生着一双小鹿一般水亮的大眼睛,笑容甜美亲切,丝毫不见生分。“我先生马上就要回来了,你们可以先去山顶转转。”说着将两间客房的钥匙交给了我,完全不设防地,指着屋外一条小路,“这边上去就是了”。
一条石阶小道笔直地通向山顶的客房,道旁是各式各样不知名的植株,似在夹道欢迎在随园落脚的客人们。两间客房同在一座外墙覆满了竹子的小楼里,两门相对,门牌上分别写着“采菊”与“东篱”。木桩做的床头柜;小竹子按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壁面装饰;手腕粗的四根木条充当了镜框;出水的龙头是斜劈的毛竹……清雅纯粹的自然之气扑面而来,确是人间难觅的歇脚之处,说是世外桃源也不为过。
#2019还乡手记#我的随园只是一个点——对话民宿老板戴俊 浙江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微信公众号参观结束,和朋友下山,戴先生已经等候多时了,见到我们,他亲切一笑,中年者的睿智与沉稳在一举一动间散发。拨动一下火炉里的木块,为我们添了茶,戴先生开始回答我的问题,不急不徐,谈吐有度。
#2019还乡手记#我的随园只是一个点——对话民宿老板戴俊 浙江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微信公众号(二)我和太太已经想的足够清楚
Q1:曾在报道上看见过您创办随园民宿的初衷“想让孩子四季都能吃上原生态的水果,想给天各一方的朋友每年有个相聚的理由”,在深深感动于您的这种理想主义精神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能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很多,但真正能够把事业投给理想的人其实很少,您很勇敢,也很成功,我想请问您,您做出“从大城市回到小乡村”这样的决定,您觉得当时您的底气是什么?
A1:确实,像我一样,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少,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但是吧,其实这个事情并没有说着那么简单,真正干起来的话,还是得一步一步,很踏实地走。要说底气,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碗铺是我的家乡,回到这里干事业,我觉得熟悉、亲切,再加上政府扶植“美丽乡村建设”,这一种宏观层面的帮扶太重要了;第二的话就是我和太太在大城市已经打拼了二十多年了,对大城市的生活,不说如鱼得水,至少是游刃有余,哪怕创办随园不成功,我们还有退路,回到大城市,我和太太还是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因为我和太太其实都是家庭责任感很重的人,只有想得足够清楚的时候,我们才会开始去做一件事;最后一点的话,人到中年了,浮躁褪去不少了,看一个东西不会那么极端了,做随园这个事情,也不特意追求什么,那么自然的,心态就好了很多。
#2019还乡手记#我的随园只是一个点——对话民宿老板戴俊 浙江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微信公众号(三)遗憾是有的
Q2:一般来说,相比小乡村,大都市总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机遇,益于拓宽人的视野。您和您的家人因为个人选择而放弃了大都市的生活,会感到遗憾吗?
A2:遗憾是有的。就拿我的女儿来说吧,回碗铺之前,她们都在北京上学。但是做随园这样一个工程吧,你不扎根回来,想着两头跑是不现实的,带着她们一块回来,一定程度上,也是牺牲了她们受教育的质量吧,还有从都市到农村,生活方式总有不适应的地方,作为大人,我和太太其实完全没有问题,毕竟我们就是农村走出来的,但是下一代就不太一样了,碗铺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未知的。
Q3:随园民宿尽管选择了一种原生态的风格,但惬意与清新的背后都是您与合作者们的极大付出,从随园创办以来,您经历过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3:其实走到现在,开创随园带来的困难都还是在预计的范围之内。可能我是学设计出身的,之前的业务里,做了很多商务化的建筑设计,到了随园这一步,我就想创造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纯粹的生活环境,算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心态了。要说挑战,因为我一直是坚持合作共赢的人,而且我觉得乡村民宿要做得好,必须要和当地的村民建立伙伴关系,通过民宿这个纽带角色,将村里好的资源开发出来,让民宿融入所在地,这样带给客人们的住宿体验也会更好。就拿现在的随园来说,客人们在住宿之余,还可以在山头采摘水果,将来要是能和村民们沟通好,碗铺就可以走上“童话村”的主题发展道路,整个村提供的服务主旨是一致的,形成一种新型开发思维之下的统筹规划。但是这个沟通其实是比较难的,带动村民理解乡村产业肯定需要时间和适合的方法。但是这个事情,我还是很有信心的,也正在这么做了。我一直说,我的随园其实只是一个点,而整个碗铺是一个面,以点带面,是我想要做到的。
#2019还乡手记#我的随园只是一个点——对话民宿老板戴俊 浙江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微信公众号(四)不扎根是绝对不行的
Q4:现在越来越多从家乡走出的人开始选择在具备了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回到家乡进行再创业或者是生活,您也承担了这一种社会角色,在家乡特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卓越智慧与强大力量。对于“返乡”,您有什么感触,亦或者您对于家乡的情感是否有着比较明显的转变?
A4: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乡贤文化”这个词。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从大城市回到乡村的人应该要有一种乡贤身份的责任感,哪怕觉得自己还不够格成为乡贤,但也要以此要求自己吧。既然回到最开始出发的地方了,那最好就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吧,给自己一点无形的压力,借助乡村资源的同时,也一定不要忘了回馈。“返乡”看似只是一个行为,但是这个行为背后所包含的东西是很多的。按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返乡之后要是想在有机或者生态这一块干出一番事业的,不扎根是绝对不行的。不管你有多少年的经验,不把自己完全浸泡在这片土地,是真的很难成功,很难做得长久的。我现在也不能说,自己将来能走到哪步,但是既然走了,就认认真真的吧,竭尽全力就好了,家乡还是家乡,是我的后盾,也是我的希望。
(五)暂别随园
采访结束,戴先生与夫人要进城一趟,便主动提议带上我们一块出去。戴先生驾车,车速不快。副驾驶位置上,戴夫人打电话为随园订购几条罗非鱼,大概是鱼贩那边没有白鱼售卖了,戴夫人略感惋惜地说:“本来还想买条白鱼煮煮的,上次那个客人说好吃。”路程不远,十分钟左右,小县城已经在眼前了,戴先生询问将我们送到哪里比较方便,得到回答后,又朝向身边的妻子:“待会和我一块去吃饭。”夫人俏皮一笑:“要我给你开车啊?没门!”这对神仙眷侣携手沉浮人生后的随性与旷达令人称羡,衷心祝愿随园这一个点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车门打开,戴先生和夫人与我们挥手告别:“有空再回来坐啊!”
“好的!一定!”
随园一行,短短半日。此次暂别,来日再会。
排版:Sfan
文字:吴雨淇
摄影:Sfan
采访:吴雨淇
鸣谢戴俊先生及朱杨枫女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