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葛根老师和曾老师从南京到北京,四天一共四场讲座合起来也算是一个工作坊了。在这四天中,我受到的震撼和挑战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如同曾老师所言,这是一种思考模式的转移。
整理一下我的思路以及最近从其他书籍汲取的一些知识的整合,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首先,人类的祖先智人为什么能统治这个地球,而不是被其他物种所统治呢?《人类简史》这本书给出了一个答案,就是人类有用头脑,创造一个虚幻世界的能力。 做并不是通常意义的思考的能力。大猩猩有思考能力,但是大猩猩不太会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想象的东西而努力,但是人类会。人类和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可以做共同的协作。就是这种协做最终让人类在世界上脱颖而出,战胜了其他物种,并统一了整个世界。而协作的基础是想象。过去的人为“神”作战,为“国家”作战,为某种主义而献出生命,在所不惜。
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想象的东西可能真实的存在呢?比如“研习社”,还是要通过别人的反馈。如果大家都认为它是存在的,包括老师,同学以及不在社里的同学都认为它存在,那么它就是存在的。即使有同学离开或者有新同学加入,“研习社”本身不会有什么变化。可以说研习社本身就是由关系组成的呢。
世界上有两类认知,一类是对于实际事物的认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然科学。另外一种类,对于心里的认知,情绪的认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人文科学。
情绪,感觉,想法这些统统来源于“行为/反馈”循环,如果没有反馈,我们的行为就毫无意义。比如我们去摘水果,水果是没有反馈给我们的。而我们在吃的时候感觉填饱了肚子。那我们在下次饿的时候还是会去摘果子。这时侯我们的行为就和黑猩猩无异,我们不会去想到种树的。因为种树,并不能让我们填饱肚子。但是因为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有一个能够构建”虚构事情”的本领。就是我们可以“假设”种了树会有收获,不但填饱自己的,还会填饱家人的肚子,而且多余的产品,还可以和别人作为交换。换回来的钱还可以作为储备,再让自己生活的越来越幸福。
但是我们所有的“虚构”都建立在别人的反馈的基础上。如果别人说你好聪明啊。这个树一定能让你实现你的想法,你就会积极努力的去干活。如果别人说你好傻呀,这种树根本十年八年都长不出果子来,而且除了你之外也没人爱吃。那你的动力一下就会降低很多,而不会把全部的力量都投入到中这棵树上。所有的情绪都依赖于此。
那么看起来只要改变了关系。心理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传统心理学的主要问题有2个
1,过于注重关系的一头,就是主体本身,对客体却没有太多的关注。通常情况下,关注主体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第一个原因是主体在咨询室里而客体可能不在。第二个原因是客体唯一(比如孩子或者配偶,父母)且不愿意改变。但是即使这样,主体的行为变化了,依然要依照客体的反馈,才能评估出自己的情绪。换句话说,所有现代的疗法都是一种让客体满意的疗法。
2,过于注重社会的标准,对个体没有看重。这是一个对更基本的观念的挑战。咨询师和来访者都认为,如果进到咨询室里来,就说明来访者是有问题的,好像看起来来访者和社会的”标准评价”是有偏差的。而这个标准评价却是一个共性的东西,而非一个个性的东西。举个例子,我们来看一下抑郁量表。在抑郁量表的制作中一定有一个正常人常模群体,而这个群体中一定有一个极值,这个极值在哪里呢?是那个抑郁的想死而没有死掉的人吗?那么这个人是抑郁的还是不抑郁的呢?又或者说这个人有一点抑郁,又去怎么评估这个”点”到底有多少呢?不是说这个量表没意义,而是说这个量表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再回过头来看后现代的疗法,无一不是对现在关系的反思。后现代常说,人是有能力自己调整自己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找到合适的关系,根本就无需去调整自己。
一只奶牛,在牛群里是慈祥的妈妈,在人类眼中却只是产生牛奶的工具。那么对于奶牛来说,如何调整自己呢?远离人群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