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
一方面,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能出手的“知识晶体”。更重要的是,这个
过程能兑换价值,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
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
这个循环能持续放大,带来一轮又一轮的知识跃迁。一般人常常会在两个地方卡住:
希望憋大招
产出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要有,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正确的简单动作带来的可怕结果。
如果写不出一本书,就写一篇文章;如果写不出文章,那就写一张知识卡片;如果没法积累
一个知识卡片,那就总结一句话,然后分享出去。
这些话、卡片、文章和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渐成形,只要稍加修饰就能产生“个
体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完成跃迁。当你打开新的话题,过去的知识作为一个模块,再整
合进更多的知识,这样就生成了你自己的知识树。
害怕分享
不愿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自己好不容易想明白的事,怎么能一下子告诉你?
事实上,最好的检验输入的方式就是输出,而检验输出的最好方式,就是实际解决一个
问题。帮别人解决问题,看似是他人“白白”获益,但是自己也重新打磨了思想,修正了很多
错误,自己的收益更大。
我建议自己的运营团队帮别人出主意,自己的课程经理出去支持别人的课程设计,自己
的运营负责人为更多公司提供运营方案的建议。这样他们能遇到大量的问题,倒逼他们进行
大量的思考。这些输出也会让他们的水平和业内口碑都上一个台阶。我自己在在行也开通
了“如何设计好一个内容产品”的约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手知识这种东西,就像春天的种子,越分享越多,再放一年就捂坏了。
【I】重述知识
拆书有什么意义?
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但是有货倒不出来。
为什么倒不出来?
知识没有形成体系,所以对产生不了价值。
怎么样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
大量的输出,大量的写作,口头表达,就会产生质变,最终可以带动更有效的输入。
这个过程,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我们的收获?
1. 渴望憋大招,希望一下成为大牛。
2. 不爱分享和帮助他人,没有建立正反馈交际圈。
如何克服和解决该问题?
1. 利用拆书体系,运用新知识加入就有体系。
2. 分享自己的新见闻,新技能 ,帮助大家实际解决问题的内容。点评他人是一个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方式。
什么是你想要期盼的成果?
努力占领 头部(高价值区),复利体系 循环知识,形成知识晶体( 知识模块)。
【A1】
这部分不仅仅给我自己,也是同样给正在拆书的你一段话。
为期7天的拆书,今天告一段落了。
很多人和我一样,这几天会产生一个疑惑,虽然拆书,看起来结构简单,易于学习。但是每天东拆一段,加入自己的过去经验的复盘和反思。西拆一段,列下计划,什么smart法则,我要什么时候,具体干什么,详细的计划。
最后,看看自己的手中写了一万多字的简书文章,看的是零零碎碎,东倒西歪。前天的旧知和新识, 你真内化了吗? 你真用在工作和学习中吗?
我看未必。因为我也疑虑过,不理解为什么同就是手头的一本书,拆解的衍生的内容完全不一样,针对点覆盖 工作,人际关系,家庭幸福,个人心理等等等。
我回看昨天的,前天的,大前天的拆书... 都出自我手。自己看理解运用了多少?我有点懵懂。因为,知识那么虚无,谁知道我理解到哪里呢?
突然,眼前的《高手的暗箱》《头部》《极简生活》《六个为什么》《复利》融合了。想办法运用,不在意那么清晰的划分RIA结构。(参见我个人拆书记录)
从高手的暗箱开始,让我观察模仿优秀的拆书套路,又形成自己写拆书最舒服的套路(头部——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精简书的内容,不追求每章节拆解,随性翻书直到那一句共振频率最大的地方,这样高效又轻松(极简生活学习法)。
把【I】 重述知识部分,融合尝试连续提问。这样不用编造想象What,HOW,WHY。甚至每一问都没法回避,学习如何提一个好问题,比我回答问题更艰难,花费更多时间。(六个为什么 思考工具)
【A2】联系新知
至于漏掉的《复利》拆书部分,你发现在哪了吗?
它——一直在每一个字句段落当中,也在我心中满满发酵。
计划:虽然因拆书组建的小团体,今日短暂结束。
但我依旧每天会拆一段,慢慢形成我的知识池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