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冲突双方当事人不出来道歉或握手言和,冲突会一直存在。内向者或许把愤怒压在心里,得不到释放成为节,耿耿于怀。外向者或许控制不住自己的一吐为快,冲突升级,面红耳赤。
因为电话铃声引起的冲突经过一周的化解,我以为被指责者内心的情节已经融化,没想到,因为课前的一个小分享,冲突又一次被升级。
原因无他,是带教老师让大家分享一下上周学习的感受。有暂短时间的沉默,大家相互观察着,又自我酝酿着上周课堂情感的触动。或许,那位两周前用了过激言词的大学老师想表达自己的歉意,她又开始发言了。
她用非常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自己歉意,然后突然画风一转,开始讨论个人成长,又开始阴阳顿挫言词凿凿的语句。她的感受仍然和上周一样,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她又一次旧事重提。可是此时此刻,被责备者已经忍无可忍,她用最温柔的语言,却又最强硬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团督成员都住了声,听因为一个电话铃声被困扰很久的伙伴的申诉。“我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电话,是我的疏忽,难道你依然还在这个电话铃里打转,长篇大论的辩解,不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吗”?
她的手抖得很厉害,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她站起来,在阳台上望着无边的夜色。我偷偷地瞄一眼带教老师,她正心平气和的危襟正坐。我又看了一眼刚刚义正言词发表见解的当事人,她的嘴角抽动着,不知如何是好的左右环顾而无他。
被责备的伙伴平复了心情,走了回来。她带着浅浅的笑意,或许还有一丝歉意,冲带教老师点点头。带教老师:“你刚刚带有很强攻击性的语言表面上是针对她的,那么背后的气愤是针对谁的呢,是我,对吗”?
觉察自己的心,她惊愕的抬起头,一瞬思索,恍然大悟。是的,她开始悟道,她今天的忍无可忍是来自带教老师的“不作为”,还有全体学员们的沉默。
但其实,带教老师的沉默,是想在彼此的冲突中,让团体中每个人把自己的状态完美呈现,让大家发现冲突背后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