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的“泸山”风景区中部,它是一座具有彝族古典风格的建筑,它背依泸山,面临邛海,环境十分优美。博物馆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心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原因,至解放后的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前夕,仍保持着完整的奴隶社会制度,这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被有关专家学者视为研究人类奴隶社会形态的活化石。为了让人们更便捷地了解和研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教育青少年等目的。在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民/委、文化/部、四/川/省、凉/山州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于1982 年初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南6公里的“泸山”风景名胜区北坡,动工兴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广场上的大型雕塑命名为“凉/山之鹰”。博物馆陈列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按彝族建筑风格,结合苏州园林式和现代化建筑修建,共有7个展厅、1个民俗院、1个影视厅以及办公室、接待室、服务部等。馆藏文物、图片共2000余件,分设《序厅》 、 《社会生产力》 、 《等级、阶级》 、 《家支习惯》 、 《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文学艺术》 、《风俗习惯》 、 《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的斗争》、 《民居院》等8个部份,向人们展示了2000多年来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衰亡、最终步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轨迹。
因展览内容较多,本博客分为五部分介绍。此为第一部分。
下图、泸山风景区入口处的牌楼

下图、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半山腰的“泸山路”右侧,也是电动观光车停靠点。

下图、注意:三个红色门框中的一棵树上,有一只野生猕猴。这里的猴子不怕人,经常发生猴子打劫游人抢夺食物的现象,景区有《布告》,提醒游人不要招惹牠们。

下图、这是去往博物馆的路旁,反映彝族文化的大块浮雕壁画 1

下图、这是去往博物馆的路旁,反映彝族文化的大块浮雕壁画 2

下图、这是去往博物馆的路旁,反映彝族文化的大块浮雕壁画 3

下图、这是去往博物馆的路旁,反映彝族文化的大块浮雕壁画 4

下图、这是去往博物馆的路旁,反映彝族文化的大块浮雕壁画 5

下图、博物馆在望,我选择从右侧的楼梯登上博物馆前的观景台,那里是眺望“邛海景区”的极佳位置。

下图、俯瞰“邛海”

下图、观景台

下图、邛海中的二只帆船,是四川※※※水上运动学校的训练船。

下图、远望西/昌市区

下图、远望“泸山”景区南部的“光福寺”

下图、泸山

下图、位于泸山山腰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下图、博物馆前广场中央的“凉山之鹰”雕塑

下图、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全貌

下图、广场右侧的“绳索”雕塑

下图、“凉山之鹰”雕塑简介

下图、广场左侧的手铐和锁链雕塑

下图、走进第一展厅-“序厅”,首先是三种文字书写的《凉山彝族概貌》

下图、自治州区划图






下图、图例

下图、 左:《彝文起源》 右:《语言·文字》


下图、凉山彝族的来源

下图、 左:1、“北来氐羌说”,2、“楚人东来说”,3、“雅利安人种西来说”。
中:4、“云南土著说” 右:有关文献影印件、铜鼓

下图、青铜兵器

下图、磨制石器

下图、陶俑

下图、铜鼓

下图、《两千年前的大迁徙凉山彝族的来源》

下图、彝文骨简

下图、彝文书写工具

下图、彝文竹简

下图、石刻

下图、 中:清光绪二十年碑刻

下图、清光绪二十年碑刻 全文

下图、背景照片是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岭承恩墓地照片, 右侧二通石碑为《岭承恩墓志铭》

下图、《岭承恩墓志铭》1

下图、《岭承恩墓志铭》2

下图、《岭承恩墓志铭》全文

下图、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出现与发展
中:“夷帅”的出现

下图、经书筒

下图、 左:“鬼主”的出现、土司政治 右下:《马可波罗行记》

下图、彝文木牍

下图、《清代皇帝御批彝事珍档》

下图、土司印


下图、土司的衰落

下图、土司蜡像


下图、1840年以后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

交通:从西昌市区可乘坐14、22、105、106路公共汽车,在“邛海宾馆”站下车,票价1元。沿路前行百余米,在“泸山”风景区入口处,购买电瓶观光车票(2元)上山,直达位于半山腰处的博物馆门口以及山顶的“光福寺”景区。选择步行上山,大约10多分钟也可走到。
门票:凭个人有效证件领票入馆参观
未完,请看《西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2)》
原题:(原摄)西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1) 2018-01-13 08:31 发表
2018.12.20 阅读88、评论: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