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4年级了,10岁左右的孩子差不多在童年中期了,很快将进入青春早期。很多问题开始显现。
前几天和一个家长聊天,我说:“这个年龄的娃已经不能“忽悠”了...”意思是什么呢?这个时候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弱,而同伴群体对他们的影响则越来越大。
刘关张的义气这个学期开始,孩子似乎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就是她当年(一年级时)组成的、以“保护女生”为口号的、“喷泉广场五结义”的小团体式微,她的“义妹”们纷纷倒戈,甚至有孩子称她的“义妹”们“背叛”了她。(在这里说明一句,我个人完全支持女儿的这个小组织,一年级的孩子,她不过是听了《三国》之后的一种模仿游戏。至于当年老师说的什么“帮派”论我是极其反感的,这是仅仅站在成人的角度上看问题的一种误读。)
而,以另一个人为首的小团体逐步显现出影响力,不少孩子纷纷追随。这让米胖同学感到无比失落和无力。常常会因为其他同学被这个团体的某人欺负而暗自垂泪。问她为什么哭的时候,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之后的一段时间,她频频带回某某同学又被欺负了,她自己又哭了一场之类的消息。而且这件事情可谓愈演愈烈。引起了多数家长的注意。
作为一个学习心理学的妈妈,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娃为什么对这件事情这么在意?而那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
深究起来,原因不那么简单。
原因之一,也是根源:孩子们的内心需要。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再怎么爱自己,他们仍然只是“大人”,是一个和他们完全不同类的群体。而他们要成为的是一个“成功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成功的大人。所以,如何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得到团体认同才是他们所追求和向往的。
再有,大部分时间,群体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个人。老师再怎么偏爱你,不能够拥有团体的认同,始终是孤立无援的。这很像《教养的迷失》中说到的罪犯与监狱看守的故事:犯人只需要得到犯人的支持,他们无意于成为看守。甚至一个被看守特别对待的罪犯如果不能够同时获得其他犯人的支持,也是非常危险的。还记得《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吗?他有才华,能帮狱警做事,同时他也拥有犯人们的尊敬。
这不能简单的归结为“野心”或者“控制欲”,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的需要。毕竟所有的人都需要社会化才能获得安全。
原因之二:早期父母教育的影响。
在儿童早期,由于时代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很少有玩伴,他们大多被关在家里或者跟着父母一起玩耍。父母、家人是对他们产生影响的的最重要的人。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初期的一种与人相处的模式。
举个例子:
在某个家庭中,主要抚养人拥有绝对的权威,而这个权威总是使用打骂、威逼甚至更极端的方式使得其他成员屈服,在外总是对人慈眉善目的方式获得一些“好处”。
那么孩子学会的便是:1.权威可以使人屈服,权威可以得到好处。2.看不起被屈服者哪怕是最亲的人。3.我对“自己人”可以发脾气,但是对外人我要学会假装,那也能获得好处。
到了童年中期,这种影响逐步显现出来。当TA不能在团队中以成绩获得关注的时候,便自然而然的将早期习得的那些“招数”运用出来,以体现自己的重要性。
这样的孩子可以说是极其聪明的。他们很快便发现了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那些学霸也不是不可撼动的;小伙伴们只需要小恩小惠就能追随自己;而权威是可以依靠惩罚和奖励来获得。
原因之三:成就感和团队成员的鼓励。
团队一旦建立,团队内成员就会强调团队的一致性,尤其是负面信息,例如:我们都是不受大人疼爱的——同病相怜、夸大与其他人的差异性,从而升级对其他团体的敌意。这样,团队的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强。
他们利用集体的力量一次次尝试破坏次序,或者捉弄他人,从而获得成功和快乐。他们可以私下定了规矩:做眼保健操的时候,团队内成员无论何人当值都不可以伤及团队内部成员的利益。选举时,不可以选举某某某人、对于不喜欢的孩子我们不跟他玩儿等等。在他们的错误观念内,他们获得了权力,获得了快乐,获得了力量。这远比让自己学习好来得容易得多。
我今天笔记中有一句话:“同一群体中,孩子们对待功课的态度是相同的。”
此时,若无人引导,父母不闻不问,只怕离校园霸凌已经不远了。
父母需要及时的和孩子达成沟通,了解TA在学校的情况。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当孩子遇到困惑时,及时发现问题,和TA商讨出合理的应对方法。多多解释身边或社会上其他人的言行,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取向。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团队意识是必要的,小团队的形成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孩子们的解读、适应和选择。这个时候,或许我们强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我们仍然是他们人生的向导,必要的时候,必须把他们扳回正轨。
那么,假如身边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应对呢?
是一直跟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还是愤而反抗呢?或者忍气吞声?逼着TA不和这样的人来往?
我对米胖是这么说的:“做你自己:不伤害!不奉迎!不屈服!不参与!”不要刻意去挑战这样的人,也不要为了保全自己讨好这样的人,原则问题上该怎样就怎样绝不姑息,不参与伤害他人的行为。
获得他人认可的方式永远只有实力二字。你是优秀的人,自然有人被你吸引。与其通过手段,不如发掘自己的闪光点,用头脑解决问题,做令人信服的事,成为一个善良、体谅、拥有人格魅力的人。
引用《教养的迷失》中的一段话:
在团体注意力上层的孩子,他是创新者,不是追随者。
而,我们作为家长更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同龄人的社会交往中去,让他们学习在不同群体当中如何自处,获得更多的社交能力。
显然,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而整天跟着大人混,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的,在同伴中,他们也往往会受到排挤:你不跟我们玩儿,你就是异类。这,是一种因噎废食。这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将产生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