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渐长大地过程中,内在那个小孩逐渐隐入山峦变得极浅极淡,带着陈年的并非初生时就有,却在小孩子的状态中“冻住”的伤痕、印记、信念。隐入幕后,我们的身体成长为成人,这个小孩子却很像是一个隐形的“垂帘听政”的家伙,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跳出来“主宰”我们的喜怒哀乐,然后再用成人的逻辑来“粉饰”这些信念。
摄影:Eric;主题:刀尖上的玫瑰直到成年的我们,在经历了各种折腾之后,再一次重新面对、打开这一扇通往自己内在的大门时,觉醒之旅就开始了!
当内在以孩童出来探头探脑时,我们总是会想要去“外面”找一个“好妈妈”或者“好爸爸”的投射对象的……因为现实中这个小孩子好像还只能选择背对父母,但是需要父母的心总是在的呀,所以需要这个投射。
我最早因着“无条件的接纳”确然是在一位当时公益组织的“创始人”身上投射了这样一份期待。所以当她开始“不接纳”的时候,我的期待就落空了!
当看不见自己孩子的状态时,也就会选择孩子的应对模式,我的模式就是远离。虽然看起来这个选择也是天意使然,我是需要这样的离开才能够长大,但是我也会看到那份属于孩子的模式:失落、远离……实际上在那些个阶段,有时候我们真的会投射不止一个,然后在一个一个“失落”以及被“校准”之间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实际上,我认为正是有这些过往的投射以及期待的落空,对于我来说才真正可以以成人的姿态站在自己的生命中!
A我曾经认为,很多的疗愈课程,正是让内在的孩童在其中被温柔呵护好好对待,然后我选择由此走向成年的自己。
有一种情况是,对于真正的成年人来说,其实不太可能从情感上“忠诚”于某个人——如同孩子“忠诚”于父母,那后面往往就是投射,而这种投射在过程中很难避免,而且很多属于自我孩子的模式也会一一呈现出来,如果能够籍此而“解锁”当然是一件很好的机缘、非常好的事情!当然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很多时候,模式是非常固执的。甚至一次一次地经历,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现而不觉知。
这是同一张图片,同一把水壶,有时候看起来是A
B有时候看起来又是B,我们总是会有不一样的角度,这样才是我们啊!
当我开始去尝试做一名排列师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只能看得到我是否对他人的投射,而我,很容易因自己孩子气的自大和傲慢而接受被他人投射。而在那个时候,这些会带来某些母性的力量,而且,也可以渡过最初的茫然。
在最初的时候,满足其中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期待,会带给我很大的鼓舞和动力。然后,后果也会显现出来:一旦我认同了这个投射,我就没有办法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位置,也就没有办法真正服务于工作本身……
老实说,真的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我自己能够
真得从这份这份自大和孩子气的——
想要去“助人”;
想要做一个“你们都不行,只有我可以”;
想要做那个“无条件接纳”的好妈妈……
当我能从这份幻象中脱身而出时
我才能够了解到:
作为治疗师是不需要去无条件满足来访者的期待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成长而负责,无法为他人的成长负责。
作为人,当我们把自己的期待寄托到他人身上去的时候,不管对方是谁,那内在其实还是有一个孩子在经历“讨糖”的阶段。不管期待是否落空,都是孩子的满足与失落。甚至落空本身,也是成长的契机。
我们对待过程和结果的态度,决定我们收获的程度。
就是这样,无论是什么,都是我们自主选择的后果,无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