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二·四七】
丙辰春,余欲西行,苦无路资。适耕南之兄东升就馆高安,挈余同至署中,赠金一笏,裁得裹粮至粤。一路舟中联句。过鄱阳湖,野有树,大可蔽牛,已朽折委地矣;旁一小枝,穿根而出,高十丈余。相传,明太祖与陈友谅战时,此树代受炮,故封为“将军”。至今尚有烧灼痕。柴首唱云:“大树兵火余,枯根尚委地。”余续云:“曾抱纪信忠,一死代汉帝。”柴云:“轮困根盘存,焦枯枝叶弃。”余云:“丛丛莓苔痕,郁郁霜露气。”柴云:“祖干扶桑倾,孙枝小龙继。”余续云:“穿出盘古坟,犹作挈云臂。”东升叹曰:“二语险绝,可不必续成矣。”彼此一笑而罢。东升赠余五古,仅记二句云:“浩气盘九疑,晴襟豁万谷。”呜呼!当日无柴君,则余何由得见金公?又何由得从粤西至都下哉?后戊戌年,余往杭州访柴。邻人云:“全家都在广东。”东升亡后,未曾归葬。余哭以诗,载集中。
丙辰,指乾隆元年,1736年。
柴东升(生卒年不详),袁枚挚友柴致远之兄。
高安,今江西省宜春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高安是江右民系的重要聚居区和繁衍地,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前201),最早取名建成。唐朝武德五年(622),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据《太平寰宇记》载:“地形似高而安,故名”。同时在高安设置靖州,恢复望蔡、宜丰、阳乐三县,增设华阳县,连同高安,五县悉统于州。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继改名筠州。宋绍兴十三年(1143),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宝庆元年(1225),因“筠”字与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是县名,为瑞州治所。元朝改州为路,高安归瑞州路治。明清两朝改路为府,高安归瑞州府治。民国期间,高安县隶属多变。1949年7月成立高安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区督查专员公署管辖。1959年1月南昌专员公署改名为宜春专员公署,高安县隶属宜春专员公署管辖。此后,宜春专员公署于1968年2月改为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7月改为宜春地区行政公署 ,高安县仍隶属于其管辖。1993年,高安撤县设市,由宜春地区(2000年5月改为宜春市)代管。
裁得,cái dé,裁: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裁剪、裁缝、裁衣、对裁。裁得,意思是裁剪而得到。“裁得裹粮”,字面意思是裁剪布匹做成装干粮的袋子。实际上代指能够远行。
裹粮,音guǒ liáng,乃“裹糇粮”(音guǒ hóu liáng)的省称,亦省作“裹餱”。谓携带熟食干粮,以备出征或远行。语出《诗·大雅·公刘》:“迺裹餱粮,于橐于囊。”朱熹集传:“餱,食。粮,糗也。” 《左传·文公十二年》:“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三国志·卷二五·魏志·辛毗传》:“国无囷仓,行无裹粮。”宋·费衮《梁溪漫志·范信中》:“范既脱,欲诣阙,而无裹粮。”晋·刘琨《答卢谌》诗:“裹粮携弱,匍匐星奔。”
明太祖,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陈友谅(1320—1363),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出身渔家子,曾为县吏。参加天完(南方红巾军建立的政权,国号“天完”,定都于蕲水,徐寿辉为帝,建元“治平”。)红巾军,隶丞相倪文俊为簿书掾,以功升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以倪文俊谋害天完帝徐寿辉,杀文俊,遂并其军。自称宣慰使,旋改称平章政事,掌兵权。与元兵交战,连克今江西、安徽诸地。至正十九年(1359)九月,杀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底,杀徐寿辉左右部属,挟持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在采石杀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年号大义。天完将士不服,纷纷脱离,兵力渐衰。屡与朱元璋战,不利。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江州为朱元璋攻破,退都武昌。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兵败中箭死。子陈理继立。
纪信(?—前204),秦汉之际汉王刘邦将领。在秦朝末年加入刘邦的军队,担任将军,随同刘邦西进灭秦。汉王元年(前206),护送刘邦参加鸿门宴。汉王三年(前204),项羽围攻刘邦于荥阳,形势危急。纪信伪装成刘邦,假意出城投降楚军,以分散楚军注意,刘邦得以乘机逃脱,纪信最终被项羽烧杀。
九疑,音jiǔ yí,亦作“九嶷”。释义:1、山名。在湖南宁远县南。《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 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其山九谿皆相似,故云‘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舜)葬於江南九疑 ,是为零陵。”唐·李涉《寄荆娘写真》诗:“苍梧九疑在何处,斑斑竹泪连潇湘。”金·元好问《湘夫人咏》:“九疑山高猿夜啼,竹枝无声堕残露。” 2、指九疑山之神。《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王逸注:“言巫咸得己椒糈,则将百神蔽日来下,舜又使九疑之神,纷然来迎。”
戊戌,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附:清·袁枚《诸知己诗十三首其三 处士柴东升》:濑水一奁饭,翳桑一顿餐。当时寸心足,此事千古难。我昔粤西行,助者柴先生。先生非有馀,莲幕分杯羹。君家耕南弟,与我臭如兰。以爱及所爱,同舟赴高安。富春江水清,洪都江月白。照我与君游,照君与我别。如何照施恩,不能照报德。
清·袁枚《访柴东升墓不得》:“当年曾附李膺舟,同到滕王阁上游。一路联吟春梦在,百年再见此生休。浮家闻说居东粤,归骨何时葬首丘。斗酒只鸡无处荐,腹犹未痛泪先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