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娱乐圈
高晓松 |《如丧》青春,暂离《晓说》

高晓松 |《如丧》青春,暂离《晓说》

作者: 好好种地 | 来源:发表于2018-01-29 22:38 被阅读99次

    2017年,若要论对我有影响的人,高晓松应该是其中一个。有次坐大巴去越南河内的时候,无意中在手机上听了一下他的节目《晓说2017》,就迷上了。他那渊博的知识,新颖的观点,还有贴近听众的风格,再加上长途客车上的无聊,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他的知识和观点的世界。

    他自称是知识分子。的确,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向上数两代都不错,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教育和一些生活细节。而且,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一些国家、民族的解读也是很新颖的,比如对义和团、太平天国的看法就与教科书上的观点不一致;还有一些战争如淞沪战争、朝鲜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这些战争在历史课本上都显得很苍白,但高晓松在节目中把它们丰富起来,并非那么幼稚的一边倒的观点,而是把读者、听众当作正常心智的成年人。这个定位很重要,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是巨婴式的教育,仿佛我们有个强势而爱我们的父亲,主导了我们的一切,在他的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所以,邱少云精神,学习赖宁救火等事件好像真的一样。但在心智正常的成年人眼里,这是多么地不合常识啊。

    而后,我就一鼓作气把他的《晓说》、《晓说2》、《晓说2017》都听完了。之所以听,因为我实在不想见到他那幅尊容和身上的习气。而后,我把他的《鱼羊野史1-6》也看完了。这本书看起来真是很糟心。第一是编排上,按历史上的今天来编排的,一年365天,每天至少有三个故事,加在一起就是一千多个碎片故事。第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切换自己的想法,每个故事的起因和结局都是不同的,不断地开始,又不断地结束。整个人都成碎片了,一段一段的、一片一片的。阅读的速度也快不起来。正如高晓松自己说的:适合在卫生间里阅读。

    进入2018年后,我对高晓松有点审美疲劳,也可以说是厌恶了。原因是有几个方面:第一是节目中、书中重复得非常厉害。节目中谈来谈去或是书中写来写去无非是自己的家世、在美国的生活、自己的游历见闻、林徽因,自己的音乐之路,奥斯卡等,若是把他的节目和作品都看了,基本上要重复3-4遍。例如《如丧》也写到了早期音乐之路——这部分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以及他爸他妈,还有为超女写歌,以及酒驾入狱,那有什么镖师、青楼之类的,全和节目中雷同了,重复了。

    第二就是太零碎了,知识全是拼凑的,很多并非高晓松本人的原创。比如,在我看完两本李光耀的传记后,再听《遥远的新加坡》就索然寡味,节目中高所说的主要观点都是传记中的,但不成体系。看完《人类简史》后,发现他的节目《小麦的胜利》中的观点主要来自于此书。高把这些雷同的观点消化得很好,在节目中也没有声明是否是自己的观点。当然,如果是他原创的观点,他还是会声明的,比如他会说是自己的“脑洞”。当一个读者读到雷同的、断章取义的或从他人书上借鉴来的观点,心中有种奇怪的感觉。虽然在理智上会认为,这样一个脱口秀的节目,不可能全是原创的观点,有些借鉴来的观点也情有可原。但感情上面却很难接受,感觉也就是个商业节目,并非有多渊博的知识。

    第三、商业味逐渐浓了起来。前面说的两点或许也是基于商业利益,这样一个自带流量的超级大IP,自然是各大网站追逐的对象。但是知识分子讲究的是“厚积薄发”,再怎么伟大的作家或艺术家,没有积累,只是付出、呈现是不够的,迟早也有“精尽人亡”的一天。而在商业上,也有品质一说,知识就是商品,在这么长的产品线上,都要保证质量,又要在意出品的时间,即使有个专业的团队在操作,也不会有太好的消费者体验。而把视频节目卖给视频网站,把音频卖给各大网络电台,又把这些节目的文字稿整成印刷品出售,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这是充分发挥其商业价值。“一鱼九吃”,有些人喜欢这种做法,但也有人喜欢吃鱼身上最美味的部分,而对那些边角料就没啥兴趣了。若真有高手疱厨能把鱼做成九种不同的美味,那也要充分了解鱼与配料、火候的关系,也需要几十年的功力。即使这样,这位高手要跨行做“一牛九吃”、“一羊九吃”还得悠着点。2017年底,《晓说2017》也转向贺岁片的助攻了。连续请了多位大导演上其节目,虽然口中说不是宣传,可是谁会相信呢?即便是不提他们的电影的名字。我相信,慢慢地,很多观众和听众也会感觉到里面的浓浓的商业味道的。

    第四、高晓松本人。不可否认,这档节目有高晓松本人的巨大的人格魅力。但是,有多少人喜欢某一明星,就会有更多的人厌恶这个明星。而且随着内容质量的下降,各种广告价码的上升,长见识后的观众、听众的口味的提升,对《晓说》这档节目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高晓松也不好意思再说他的外公外婆妈妈、X、H、Y、老狼、郑钧、林徽因、梁思成、奥斯卡、大武生了吧。这么絮絮叨叨的一个人,你让他再说些什么呢?若我是广告主,2018年的高晓松犹如一支屡创新高的股票,你是持有?还是抛出、获利了结呢?日本人很了解中国,日产也很了解中国,他们会做出好的决定的。

    在《如丧》这本书中,高晓松提到了对他年青时影响最大的人——他的女友,厦门大学的X。好玩的是,X要求他不得在任何文艺作品中提到她。可是高晓松就在《如丧》这本书中写了她,还自我辩解说,书中写的这段发生时,那时X还不是他的女友。后来写着写着也忘记了当初的承诺,继续写了一些。可见,X是个极聪慧的女子,很了解高晓松的为人和禀性,提前警告,免得这厮把所有的一切都货币化、商品化。

    2018,注定是个混乱的年份。看些、学些有价值的东西,专注自身的价值提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晓松 |《如丧》青春,暂离《晓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pf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