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一种途径,都离不开到生活中去,这就有一个获取材料的具体方法问题。方法不当,即使到了或在生活中,也不一定能获取大量写作的材料。获取材料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各样事物。这是个方法问题,也是个态度问题,有些人长期生活在工厂、农村,或者学校,总以为有生活,可是要问起他那里某种常发生的事情,他却模模糊糊,只有个轮廓印像,并不能说清楚。更不用说从中发现问题,写成文章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他对事物没有做到“留心”,心没有用到那里。好像在看,并没有真正看到,样子像听,其实也没有听见,即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熟视无睹。
要搞写作,就要像鲁迅先生教导的那样“留心各样的事情”,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会熟记于心,或记录下来,成为你获取的生活材料,以有利于你的写作。
我国元末明初有位文学家陶宗仪,就是位生活的有心人,他晚年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参加劳动,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有什么想法等,休息时,就摘片树叶记下来,回家贮在破盎(一种瓦器)里,年复一年,十年功夫,竟积了十几盎。后来,他将破盎一打开,加以整理,写成《南村辍耕录》三十卷,为后人留下许多有价值的记载,这就是有名的积叶成章的故事。我们要想获取大量的材料,应该学习这种对生活和写作的态度。
二、注意情感变化,抓受感动的事物。获取材料固然越广越好,越多越好,但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把无限的材料都得到手。因此,长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也好,有计划地调查采访也好,要注意自己情感的变化,抓那些受感动的事物,某件事或某物引起了你感情的波动,说明它们内含着一种你过去不曾有过的认识或感受,这正是值得考虑是否写成文章表现一下的地方。写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宣传吗?你自己都不感动,如何去感动别人?问题不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受感动的时候,而是受了感动,没有及时捕获那些材料并加以思索。
魏巍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他及时抓住了,经过思索,写成著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杨朔说:“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触动你的心,使你欢乐,使你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思索,就是在积累材料,研究材料,也是在提炼主题。他那样做,写出了许多脍人口的好文章。当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使不同的人受感动的,除了个人身世经历等不同外,还有个政治热情问题,对周围事物淡不关心、思想跟不上时代的人,是不易产生感情的激荡的。因此,必须注意思想修养,提高政治热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敏感性,才能不仅在重大事情上,而且在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觉出新意,有意识地获取这些材料,为写作打下基础。
三、善于观察,抓事物的特点。占有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写文章,写文章要求写出被写事物的特点,所以观察事物时,一定要注意获取能体现该事物特点的材料,这是最有用的。任何事物都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抓不住它,等于说观察还不到家,写文章只一般泛泛地观看是不够的。所得材料的价值也不大。
茅盾写《白杨礼赞》就观察很细,抓住了生长在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特点:“倔强挺立”,“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连“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等,这些材料有力地表现了白杨树令人钦赞的形象,进而对象征我北方军民坚强不屈、团结一致抗击日寇的精神起了很好的作用。
事物特点有外部的,更有内在的,或说本质特点,还有时代的特点,就是把该事物放在历史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同过去存在或发生过的物或事有些什么不同,有计划地把这些材料积累下来。
四、专题调查,集中搜集某种材料。写文章,有时单靠个人观察得到的材料是不够的。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对某个对象、某个问题作深入了解,常常需要进行专题性的调查,集中了解情况,搜集那方面的材料。它多用于已经明确任务要写某方面的文章。如某地的先进经验、某人的先进事迹、某项政策引起的社会反响等等,有时即使尚未明确写作任务,从详细占有材料的角度,也要用这种方法。
我们讲的是有目的地下去进行专题性调查,但它同样要求我们做到:一,必须有眼睛向下的决心,甘心做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和请教,这是搞好调查的前提;二、要尊重客观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有目的,不等于有框框,结论必须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而不能先有结论,下去只是为了寻找几个例子。带着框框去调查,符合自己愿望的就取,不符合自己愿望的就不取,是不能得到真实情况的材料的。这是搞好调查的基础。有了以上两点,采用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五、勤于动手,建立材料仓库。平时搜集材料,要勤于动手,及时用笔记下来。因为单凭脑子记,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也不好拿来分析比较,尤其一些数字之类的材料,更不易记住。我们的脑子好比一个“加工厂”,为了使这个加工厂经常有“工”可加,就要有充足的“原料或半成品”贮存着,这就需要有一个材料仓库。
日记,笔记、札记、材料手册等,都可以作为积累材料的仓库。几乎所有名作家都有这类“仓库”。通过观察、调查积累,直接去图书馆,资料室翻阅图书资料积累,从不肯间断。
著名作家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马克思对于他的每一种著作,都搜集大量准备材料——摘录、提纲、图表以及所有的各种数字,原始材料,目录等等——他将整个材料加以整理,并作成有系统的内容提要,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易于选用。”
这些,都要动脑又动笔。我们应该学习名作家们的写作经验,建立起充实的材料仓库,使头脑这个用以写作的加工厂永远生产兴旺。
未完待续……
大家都在看
这儿是文学与历史爱好者的聚集地。这有小说和散文,还有诗词,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起来,一起读书养性,方可脱胎换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