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贾大山小说精选集》来看,只是源于某人的推崇,一时好奇而已。
果然前面几篇有着浓郁的政治和时代色彩,斧凿痕迹较重,但正如铁凝在序言里说的,后面的故事和主题有了些微妙的改变。尤其是那几篇稍微“重口味”的《梦庄记事》,人情味多了,政治气氛少了,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他的变化是徐缓的、不动声色的,但他已把目光伸向了他所熟悉的底层民众灵魂的深处,于是他的故事便构成了一个贾大山造就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乐观的辛酸,优美的丑陋,诡谲的幽默,愚钝的聪慧,冥顽不化的思路和困苦中的温馨……”
文字的精绝
小说里有很多特定年代的特定用语,但是贾大山写得浅显易懂,现在读来也没有太多障碍。倒是序言里提到的粮食“过江”,我却没看明白。查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当时粮食亩产400斤叫做“上纲要”,600斤叫“过黄河”,而“跨长江”指的是亩产粮食800斤。
然而序言并不是贾大山写的。贾大山的文字纯净无华,叙事简单而又不失转折。而且他惜字如金,一字一句都要经反复斟酌、修改才能确定。
但我忍不住喜欢这样的文字。身处浮躁的时代,越是褪尽繁华的文字越有一种特殊的魔力。比如《花市》的开篇第一段:
“今天城里逢集,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紫竹、刺梅、石榴、绣球、倒挂金钟、四季海棠,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不过寥寥数笔,就把环境交代清楚了。不仅一句废话都没有,还很耐寻味咀嚼。
再比如《取经》里描写李黑牛的动作,“他照手心吐了口唾沫,把手一搓,抡圆大镐,呼哧呼哧刨了个大坑,然后捧起一捧沙子,高高举过头顶,让沙子从手缝里慢慢流着,……”
初读只觉动作自然而然,却没想过人家为什么要照手心吐唾沫。后来才知道,这是农民干活前常会做的,吐完还顺手搓一搓,似要增加摩擦力,握得更牢的样子。
都是很简单的文字,却是真实场景,可见作家有多么擅于观察生活。
共通的人性
整本书看到最后,会越来越感受到人性方面跨越年代的幽微共鸣。
比如《村戏》里年轻人的抱怨:“如今谁不忙呀,明天我们也不来了!”总觉得有了手机电脑和网络之后,现代的时间更是以几何级数的速率飞逝了。不过,过去的人同样也说忙,现在的人只是继续挂在嘴边上。可见不分年代,人人都觉得自己忙。
还有《书橱》里那个藏书极多,准备做个豪华书橱的冯老师,半道却改了心意,并做打油诗一首:
“老夫藏下几本书,哪个喜欢哪个读;但愿身前散干净,免得书橱变碗橱。”
其实冯老师不是不知道,书的最大价值在于读而不在收藏。至少他也有过把书“读进肚子里”的言语,只是儿子儿媳的“悄悄话”猛然点醒了他,让他彻底付诸行动了而已。既是看透,也是无奈。
再如《游戏》里宽宏大度的南院老袁,令北院老袁潸然泪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贵在理解和包容。尤其人老孤独之时,一点温暖竟可换得如此感动。
也有人性是扭曲的。
《花生》是篇让人想忘都忘不了的故事。饥荒年代偷吃花生的小女孩,令监管的父亲觉得很没面子,失手致死。可怜的孩子临死还要被抹上满脸黑灰,以防“转生”。也许很多人都会将其归结为时代的悲剧。但什么时代都不缺悲剧。除了时代因素,当事人的性格也导致了事件的结果。
还有《老路》里亦正亦邪,爱穿皮鞋的主人公。没有哪位领导指示过老路要穿大头皮鞋。但是老路说,“穿上这种鞋,不但能直接地打击敌人,光是那咯噔咯噔的响声,也能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他买鞋的目的就是为了狠狠打击阶级敌人,为了直接飞踹路大嘴之流,对其进行身心两方面的虐待。对比老路对一头牛的仁慈与不舍,贾大山这样写,更加令人深省。
但贾大山笔下的人物也多是单纯朴实接地气的,乡土风情中还时常带着一点憨。而且即使隔着书本,这些灵动的人物也仿佛历历在目,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贾大山的文字构筑的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精神世界。
铁凝曾用“清正、有趣、纯粹、自然”形容和他的文学“闲谈”。其实这四个词也很适合借来形容他的小说文字——洗尽铅华,令人读来有种极度舒适感。而这也正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公众号:qy-talk,关于读书、写作、自我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