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Day2,对文中作者引入的一个亲身案例特别有感触。
作者三岁的女儿在生日派对上拒绝跟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玩具,作者的处理方式:
1. 第一招
作者:“宝贝,把小朋友的礼物分享给大家一起玩好不好?”
女儿果断拒绝。
2. 第二招
作者讲道理:“亲爱的,如果你肯在家里把玩具分给小朋友们玩,那么等你到他们家里时,他们也会把玩具分给你玩。”
女儿:“不!”
3. 第三招
作者:“宝贝,你把玩具分给小朋友们完,爸爸就奖励给你一片口香糖。”
女儿:“我不要口香糖!”
4. 第四招
作者:“你再这样子,看我怎么罚你!”
女儿哭了:“我不管,我的东西不要分给别人玩!”
从友好协商,到循循善诱,到威逼利诱,很多父母可能都做不到1、2、3,而是直接使用第四招,或者是采取暴力行动,直接强制拿走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甚至大声斥责哭闹的孩子。
奶糖可以分享食物,但是很多时候也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我应对的方式跟作者还蛮相似的,第一招、第二招、第三招都用上了,只是我没有使用威胁这一招,在确定她是不愿意分享后,我就尊重她的选择,毕竟东西的归属权是她,她有权利决定是否分享。
今天的阅读内容,其实让我对今后如何应对奶糖不爱分享玩具的状况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简要梳理如下:
1. 思维决定行为
行为是孩子思维的外在表现,真正好的方式,由内而外的。愿意听到孩子的心声,不要带着高高在上的评判去指责或数落她,这样会挫伤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积极性,在跟孩子的沟通中,去试着了解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内在原因。
2. 让孩子明白分享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地示范给孩子看什么样的方式为分享。
比如,大人吃东西的时候,说明自己愿意分享给孩子,在孩子在吃东西或者是玩玩具的时候,主动提出希望孩子跟自己分享,孩子同意之后,表示感谢和喜悦,塑造一个温和的分享环境。
也可以通过一些分享主题的绘本、故事进行心理疏导,强化孩子对分享的概念认识。
3. 引导孩子体验分享的乐趣
创造机会让孩子参加一些小朋友间的群体活动,结束后和孩子沟通、复盘,引导孩子思考活动中跟分享有关的乐趣,强化体验感,用父母的智慧,让孩子亲身感受到分享这种付出行为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感。
4. 对于依然不愿意分享的孩子
首先,不要斥责、批判孩子。
奶糖不分享玩具的时候,其他奶奶们就直接开玩笑地说她是个小气鬼🙈……
另外,也不建议使用威逼利诱的方式。
这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迫她,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孩子不愿意分享当前的目标物品,不代表不愿意分享所有的东西,从她愿意分享的物品开始,让孩子体验这个物品被分享之后,大家共同拥有的乐趣,以此作为一个突破口,多一点时间和耐心,逐渐引导孩子以后愿意分享更多的东西。
对于让老母亲使出洪荒之力都无法撼动的拒绝分享的孩子,咱们只能佛系一点儿了。
换个角度来说,这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儿,知道某些东西是自己的,且拒绝别人共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有更好的界限感。
成长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需要孩子妥协和让步的事情,拒绝分享的孩子相对于什么都愿意分享的孩子来说,可能更有能力说不,能更好地关注到自身感受、理解自身需求,让自己成长得更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