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别人!
这句话有问题吗?
问题很大。
如果你把感化别人当成了目的,那么,你做的事哪怕再好,也不过是作秀,那是一场表演。
请记住我的这句话:改变一个人很难,我们不要总想着改变别人,做好自己就行了。
如果对方自己想改变,自然会受你影响。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一厢情愿高估人性的光辉。
相传孔子请教老子,说:孔丘以为治国之道,以礼为本,我的理想是,先将一国治理为仁义之国,为天下树立典范,然后使各国诸侯妄而自愧尽弃征伐。
老子说:天下有道,何必问礼呢?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的意思是: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这是厚此薄彼、舍本逐末的做法。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但是,情感丰富的人很难做成大事。(我这里的大事指的是很大很大的事)
为什么情感丰富的人很难做成大事?
因为他重情感,势必会被自己的情感所限制。
有人说:成天下大事者,必是无情冷酷之人。
这样的人看问题只讲利害关系。做趋利避害的事情。
从客观角度看,这样的人做事会更加理智,更加符合规律。
但是,即使我知道这个道理,我也并不想这样做。
因为,我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我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这是个人的选择。
其实,有感情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感情会让人情绪起伏。
让情绪起伏的关键是什么?
得失心。
比如,得到会高兴,失去会伤心、愤怒。
特别是在两性的关系中,比较是很容易造成情绪起伏的,比如,两个人比较谁付出的多一些,谁付出的少一些。或者,谁都比你付出的多,等等。
我很理解人的这种比较心理。
底层逻辑就是安全感。
安全感最大的表现是什么?
多。
物质多占一些,情感多占一些。
因为,只有得到足够多的物质和得到足够多的情感,内心才会安心。
这一点是人类的共性,如果溯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人只有足够多的食物,才有安全感,不然会被饿肚子。
当你理解了人类的这部分情感的底层逻辑,你就能很坦然的面对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这种心理。
我爱这个真实的世界,真好。
haoyunbaozeng
免费获得三本电子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