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的那些小事(No.71)

作者: 马克叮叮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23:52 被阅读21次

    要说学习这件事,我们也干了很多年了,可我们是否真的知道如何学习?

    就问你几个问题:阅读时,你是不是喜欢拿记号笔满世界标记重点?准备考试,重点内容要反复阅读?背英语单词,一个词嘴上或者纸上重复数遍?背新概念课文,先背完一小段,再背下一段?

    不能说上面的方法没效果,因为从小我们就是这样学习的。然而时过境迁,认知科学关于如何学习,已经达成了很多有研究结论支撑的共识,这些共识又很可能颠覆我们现有的认知。

    《有效学习》这本书的作者乌尔里希,就为我们总结了很多学界研究成果,一起看看吧。


    01 学习的终极动力是意义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学不会,而是不想学,口头禅总是这句:学这玩意儿有啥意义?

    同样是医院的清洁工,认为自己是医院一份子,工作就会比只把清洁当成谋生手段的人,干得更出色。

    这个事实隐含了一个道理,价值感让人更愿意付出努力,而价值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事物的意义。

    尤其是成年人,在没有压力情况下,想学习,完全是因为觉得学了有意义。

    人的基因里就残存着意义的DNA片段,如果不是肚子饿了,躺在洞里就好,为何辛苦出去打猎?要不是脂肪肝都中度了,干嘛每天都跑到健身房撸铁?

    所以,在下决心学习某项技能之前,先得找到这件事情的意义,不管这意义是生硬赋予的,还是真与你的生活有“强联系”,找到它先。有了意义,自然激情澎湃,动力十足,想拦都拦不住。

    02 学习是一项主动思维活动

    我们的大脑不是计算机,知识也不像数据,说迁移就可以迁移进去。大脑更像是个仓库,记忆如同仓库中的一个个盒子,学习,需要把知识先搬到仓库门口,再分门别类一点点运送进去。

    认知专家得出个有点霸道的结论:

    没必要再进行传统教学方式与主动参与思维活动这种新式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了。如果你是一名教授,却拒绝引导学生采用积极行动的学习方法,必将引发职业道德方面的质疑。

    这项结论也解释了为何反复阅读、画重点这种学习不再值得提倡,因为它没让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再现这些知识,激发思维活动。

    和小朋友亲子阅读,他们非常喜欢你把书中的文字表演出来。同一个故事,让孩子用自己的话复述,远比他一字一句读出来,理解得更为深刻。

    我们的大脑是个视觉器官,喜欢有形的事物,抽象的东西会让它感觉吃力。读书时如果问自己“刚才作者讲了什么?”“我是否真的理解?”甚至像采访作者一样,尝试写出作者的观点,这样读书吸收效率将会更高。

    越主动,大脑能搬运的知识就越多。如果书本不能和你互动,那我们只好给自己加戏,让信息在彼此之间流动起来。

    03 学习需要照顾好情绪

    学习时谈情绪,总有种睡觉要换上真丝睡衣的矫情感,要啥自行车,学习,不就是直接坐在那里“咔咔”学吗?

    还真不是。最新研究表明,情绪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基础。

    有个叫埃利奥特的成功商人,因为患病摘除脑部肿瘤后,他智商还在,但情绪不幸消失了,谈论起尴尬私密话题时,脸不红心不跳,变成了个纯理性人。

    按说这是好事啊,不被情绪干扰,思考质量得有多高?然而事实是,埃利奥特失去了连贯思考能力,他无法对问题形成总体感受。

    我们的大脑不像汽车一样,这是发动机,那是电瓶,而是像互相交织在一起的神经云。这朵云会根据环境变化自我调整,当现有认知与现实出现差距,它就会构造出新的神经结构。德韦克的招牌理论growth mindset,说得就是这回事。

    情感上感觉痛苦,和身体受伤感受到痛苦,在大脑看来都是一样的,神经回路完全相同。失恋时感觉胃疼,那不是“感觉”,而是胃因为痛苦而真的在疼。

    如果情绪低落,身体就会感受到不舒服,如同感冒后什么也不想做一样,不舒服我们就无法投入。

    认知需要内心平静,压力和挫折只会侵蚀学习能力,占据本来地方就小的仓库空地,妨碍短时记忆和理解能力。

    inner peace

    因此,我们学习时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尊重自己的情绪状态。确保自己平静下来,集中精力。如果遇到挫折,千万别“非黑即白”,先给自己贴个“不适合”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情绪,只会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困难,失去继续学习的力气。

    作为教育者,比如辅导功课时,也千万别大吼大叫破坏了孩子的情绪,理由嘛,你已经知道了。


    04 监控与反馈

    学习如同项目管理,要一直监控它的进展过程。演讲前,对着稿子念100遍,不如用手机录下来回看1遍。

    马克.伯恩斯坦是一名著名脑外科医生,他“刻意练习”的方法就是记录错误。小到手术刀摆错了位置,大到病人头盖骨掉到地上,每次手术完毕,统统记录下来,监控自己的行为。

    橄榄球教练格鲁登20年坚持回看赛事录像,吉他乐手帕特.梅思尼记录每场演出过程,通过监控,他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行为模式,知道了要从哪里提升,也开始了针对性纠错。

    脱离“舒适区”,让练习只发生在“学习区”,并且随时获得有效反馈,于是,“刻意练习”发生了。

    从学习一开始,我们就要评估自己的表现。如果不能清晰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学习活动就是在浪费时间。

    真正有效的反馈,不仅仅可以提供纠错信息,它还能指条明路,让我们知道下一步朝哪里前进。

    考试、自我测验、自问自答、寻求专业人士指导,都是很好的反馈。这些反馈如此诚实和简洁,虽然有时会让我们恼羞成怒,但远比一厢情愿相信努力后知识就内化了,真正面对考验时才出糗强。

    05 遗忘与联系

    大脑仓库中的记忆盒子,如果长时间无人光顾,会逐渐落灰,褪色,最后被遗忘在角落。如果有人经常把它们翻出来晒晒太阳,打扫一下,再原路放回,不但记忆盒子光鲜亮丽,它们的位置也清清楚楚。

    大脑神经元好比草坪上的小路,走得次数多了,记忆回路就形成了。这里的关键是要在记忆丢失前,不断提取它。

    所以,考试前猛攻知识,不如以考试时间为终点,把学习过程刻意拉长,过一周就自测。因为如此操作,知识被提取的频率更高,记忆效果更好。

    比如练小提琴,不要几小时不停练一首曲子,而是时常回顾同一首曲子,背诵文章也是如此。把同样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时间上间隔开。按照遗忘节奏不断回顾,是对抗记忆曲线恐怖下滑的好方法。

    回顾,不但会加深记忆,还会对知识如何相互关联具有更清晰的认识,专家认为,学习最终可归结为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思考。

    医术精湛的名医,可以从患者只言片语的描述以及看似毫不相关的症状中,发现问题根本所在。犹太人通过辩论学习,用辩论来强迫因果论证,促使学习者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仔细想想,我们的记忆也是建立在联系之上的,新知识需要和旧知识结合,你得把知识搬进大脑中已有的箱子里,这个知识才算学到了。


    06

    真实的学习原来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它似乎是个系统工程,要解决动力、情绪、记忆、理解的问题,还要对抗遗忘,发现联系,监控过程,反思和总结。

    这些要素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必须厘清它们的关系,才能系统的解决学习问题。

    还好,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有效学习》介绍的概念、技巧,或许刚开始运用起来会生涩,有些观点还很陌生,但如同路,走得次数多了,也就熟了。而一旦掌握了如何学习的方法,就可以提升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技能。这个买卖,信得过。

    一起加油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效学习的那些小事(No.7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xz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