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可以写诗,但不必人人为诗人。
人人为诗人,也就没有诗人了。而诗人还是需要的。
听老一辈的人讲,早在一九八五年大搞“诗画满墙”的所谓群众运动,提倡全民写诗,人人写诗,每个村出一个郭沫若;然则,还是承认了郭沫若毕竟不等于人人。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开展群众文艺创作活动;其中包括写诗,但也不必要求人人写诗,连要求人人读诗都是不切实际的。
群众文艺创作活动中会产生大大小小的郭沫若,大大小小的诗人、作家;但不要求每个从事业余文艺创作的青年都立志作诗人、作家。
群众文艺创作,由于它同群众生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给“郭沫若”们以有益的影响,同时它又从“郭沫若”们得到帮助。

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是“劳者歌其事”,“郭沫若”们的创作也是“劳者歌其事”。
只有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的唯一的源泉。过去和现在的民间口头文学,群众文艺活动中产生的作品,都不是“源”而只是“流”。
到了完全消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我们可以“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早晨打猎,下午捕鱼,傍晚畜牧,饭后批评批评,随我兴之所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候,到底是怎样的具体情况,现在还很难具体描摹;但我想就是那时人人可以为诗人吧,由于个人素质不同,专注的程度和所费的力气不同,那作品仍然是会有优劣高下文野精粗之别的,更不用说风格了。
人类总是前进的,向上的。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的创造精神不但不会被限制,被堵塞,被削弱,被取消,相反会生出飞天的羽翼。因此,诗人,也将是无可替代的,他们的歌声不会消失于人人的歌唱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