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要回顾梳理一下隋唐诗歌风格的转变。
从前面宋齐梁陈追求宫廷诗,追求华丽浮艳的风格。到隋代分为两个时期,隋文帝时期,追求朴素的实录的风格;到了隋炀帝,由于他本人喜欢奢靡的生活,因此,诗歌又变成了浮艳的风格。
进入到唐朝初期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还有魏征等君臣,也在追求宫廷诗。因为作为开国君臣,就会有歌功颂德这样一个风格。此时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应制诗。简单来说,应制诗也属于宫廷诗,因为它大部分的范围都是在宫廷。他们虽然喜欢应制诗,但追求的是中和雅正的风格。
随着唐朝逐渐歌舞升平,大家生活都非常美了,上官体这种风格的诗歌又出现了。
但是在此之外,还有一些民间诗歌的风格,比如王绩,我们可以把他当成是唐朝的陶渊明,他属于隐居、在野,是抒发自己心灵的这样的风格。
另外还有王梵志、寒山、拾得三个诗僧,他们写的是通俗诗。
前面这些诗歌风格有很多种,但真正使诗歌面貌有明显改变的、在诗坛上有重大影响力的风云人物,是初唐四杰。
一、总体介绍:有抱负、地位不高、对上官体不满,以下层诗人为主的进步诗歌流派。
他们对上官体绮错婉媚的风格深为不满,觉得是靡靡之音,于是他们就自发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
比如王勃,年轻的时候就指责当时的文坛“争构纤维,竞为雕刻”,就是特别细腻,互相比较看谁写得最细,特别琐碎的那种细。他想改革变化这种风格。这种想法得到了当时一些诗人的支持,比如卢照邻,也得到了一些大臣的鼓励,于是在诗坛上形成了改革之风。
经过他们的改革之后,根据杨炯的说法,当时的文坛“长风一振,众萌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就是说通过他们这几个人的努力,把这些污浊之气给清除了。当然,这些话听起来有一点自吹自擂的意思。
虽然他们的文学运动可能不是很彻底,毕竟这种积习不是那么容易经过几个人的努力就能够破除的。但是,它至少表明在初唐的时候,由于初唐四杰的出现,一个以下层诗人为主的进步诗歌流派已经成长,而且宫廷诗的势力开始削弱。一个是宫廷的,一个是在野的,他们通过在野的这种风格,主要是批判上官体来表达自己的诗歌追求,来改变当时诗歌文坛的这些现象。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属于进步的诗歌流派。
初唐四杰各自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但是,他们总体特点是位卑才高、恃才傲物。地位不高,但才华都非常高。有才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因此也往往不被贵族统治者所容,于是就更加受到打击。他们的生活道路都比较坎坷,在四个人当中,除了杨炯之外,其他人都不得善终,命运可谓是十分悲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