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愿:心灵被滋养,生命被安顿

作者: 贰阅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3-14 11:12 被阅读0次

多年前,有次偶然看到一段中学生的话:“每天,我照常地学习、生活,可总觉得心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似乎我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

“空虚”必定是缺少了什么。比如我们感到肚子空,是因为缺少食物;考试前感到心里发虚,是因为缺少知识。而这个空虚的中学生缺少的是什么呢?显然,这一代的中学生是不缺少食物的,他们学的知识也不少,他们缺少的是别的东西。

当时我想,最理解这个中学生的应该是那些有钱又有闲的贵妇人,她们有足够的钱,不必为生活奔波,她们本来以为这样的生活应该是非常快乐的,但实际情况却是,生活异常空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简直是痛苦不堪。

但几年后,我发现最空虚的人可能并非是贵妇人,而恰恰是当年的那些空虚中学生中的佼佼者,也就是考上了最好的大学的那些大学生。现实中我得到了非常明确的印证,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徐凯文副教授,在北大这个中学生们梦寐以求的大学中发现,可能有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会有空虚无意义的感受,以至于他已经有足够的案例可以把这命名为一种心理疾病了:“空心病”。空心病的诊断一出,一时轰动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和一些新闻媒体,难道无数中学生日夜苦读,最后等着他们的就是一款时髦新病空心病吗?这也让大家太难以接受和理解了。

别人不理解也不奇怪,因为站着说话的人不腰疼,而没有经历过真正空虚的人也不知道空虚的感受是多么痛苦——中学生的空虚还算不了什么——北欧的一些国家是世界上最富裕而生活又最闲适的,在发展中国家的民众眼里简直像天堂,但是,这样的国家中,自杀率却一向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因为他们空虚。这些为空虚而苦的人,最苦的是连诉苦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别人会说“你这样成功和幸运,你还有什么苦的呢?”就好比被群嘲的“悔创阿里杰克马”,在人们心中,应该是完全不知道苦恼为何物才对。

关于空虚,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思洛的理论有最简单清晰的解释。他说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低层次是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比如饮食男女、攒钱防老,都是低层次的需要;中层次是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必须要先满足,不然人连活下去都不可能,还谈什么心灵?但是,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人就必须要满足中高层次的那些精神的、心灵的需要。如果这些精神和心灵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显然不会饿死,但是会活得非常的空虚。

马思洛说,我们的心灵需要爱,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盐一样。

早在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就预言了世界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我们看到他的预言正在渐渐变为现实。在21世纪,这个变化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这就是计算机技术将使这个世界变为信息化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人们所生产的主要是粮食。农业社会主要满足的是人们的生理需要。当然也不是满足所有生理需要,只不过“吃”是农业社会的中心问题。

在工业社会,人们主要的产品是工业品,是各种生活中要使用的器物。它满足的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更多的是满足人们虚荣心的需要,我们要更好的汽车和名牌服饰,不仅仅是为方便和保暖,更是为了让别人羡慕。

而在信息社会,人们生产的将主要是信息。王大妈(或者李家婆姨、赵大娘)也许会不屑地说:“信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服穿啊?”是的,信息不可能填饱我们的肚子,不可能穿在身上当衣服,但是它可以提供心灵的营养。

在21世纪,吃饱穿暖将不是太大的困难,于是人们开始探寻心灵的需要。

实际上除了爱,我们的心灵还需要许多其他的东西,需要在痛苦的时候,有倾诉的地方,有一个人能倾听自己;需要有一个朋友,可以在闲暇的时候无边无际地漫谈;需要知道新的有趣的东西,让我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需要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这些都是心灵所需要的营养,所需要的“盐”。大地不仅仅生长粮食滋养我们的身体,也生长鲜花滋养我们的心灵。黄山谷说过,人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黄山谷所说的书,显然不是指高考复习题集,也不是地摊上半裸女郎封面的杂志,而是滋养、安顿我们心灵的书。

心灵的需要并不是阳春白雪的奢侈品,而是每一个人的需求。它是我们感动时的眼泪,是在美的面前的惊讶,是我们喜悦时脸上的阳光,是我们痛苦悲哀中的安慰,是我们握着朋友的手的温暖……

而心灵最深的需要,可能就是人生的意义感。只有意义感能带来最持久和深刻的满足。是的,吃饱穿暖是生存的基础,但是吃饱穿暖了又怎么样呢?是的,有人可倾听自己是好的,但是如果我们的人生从根本上没有意义,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和别人说下去呢?是的,手机上的东西也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但是那又怎么样呢?“杰克马”就算是有几百亿在手,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他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他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几十万一年已经足够。而如果他询问自己的内心,我做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的时候,没有得到一个让自己无比充实的答案,那么这所有的钱也无非是一个可能有用的条件而已,而不是生命的本身。

那么,什么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有意义呢?

最有意思的心理学原理出现了,那就是: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选择或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没有任何人,能够告诉一个人什么是他的生命意义。这个人能从中获得意义的事情,对于另一个人也许会毫无感觉——就好比一个人所贪恋的美味,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不能下咽。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去体验,自己主动选择而不是盲目听从别人,他就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啊,这就是我所要的,这就是我想得到的人生。然后他就感到了心灵被滋养,生命被安顿,而他会明确无误地知道:有了这样的生命,我没有白活。

为什么有人会得“空心病”,会空虚,会感到无意义,不是他们得到的太少,而是他们没有和自己真正的心在一起。他们追寻着父母告诉他们应该去追寻的东西,或者追求着社会上多数人所追求的东西,但是当自己的心灵没有参与选择的时候,心灵会拒绝这些东西,于是心灵不能从中得到滋养,于是枯竭而空洞化。

所以心理学不能告诉你,什么对你是好的,但是心理学可以告诉你,你应该勇敢地去投入生活,勇敢地选择,你选择的结果对于你才最终总会是好的。因为你的心会感觉到哪个更好,而感觉真的得到了生命,从而感到活得有意义。而对你自己更好,也必定会对别人更好,因为一个充实的、满足的、幸福的和有意义感的人,总是选择去爱而不是恨。

去活出自己吧,去发现自己的意义,人生就是一个最奇妙的发现的历程。也许你能从这本书中发现一些。   

 

朱建军  2018年3月

相关文章

  • 自序 愿:心灵被滋养,生命被安顿

    多年前,有次偶然看到一段中学生的话:“每天,我照常地学习、生活,可总觉得心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似乎我不知道为什么学习...

  • 观《心灵被滋养,生命被安顿》自序随感

    找到、选择自己生命的意义的确是治好“空虚”这种病的一剂良药,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去寻得属于自己或是说适合于自己的...

  • 心灵被滋养了

    今天看到我的一位客户在卖人参果,我就去问了问,因为没有吃过,还挺好奇的 然后她说直接给我寄,我说不用,我直接买就好...

  • 《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

    笔记 一、自己命运的主人 说再见,为自己而活-事情不了-记挂 成为掌控自己的强者-乖乖女,多尝试 碰壁-成长必经路...

  • 无题

    愿上苍怜悯,救赎那苦痛哀伤的生命。 愿地灵感知,拯救那孤独无依的心灵。 无处诉说 无人可告 因为不想被轻视 不想被...

  • 读书笔记20220424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生命照看好,把心灵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只有把心灵安顿好,我们才能身处喧嚣的都市中,...

  • 被滋养

    和优秀的同事或客户共处,有一种如沐春风、享受、被滋养的感觉。今天想说一说他们。 上午陪同销售参与代理商的合作洽谈,...

  • 愿你被所爱的人滋养

    荼火夏日,明灿灿的太阳光凝固了空气,纹丝不动。门前桂花树静呆呆地泻下一坨荫,透过叶隙扫过几束刺晃的晕,老猫和黑狗...

  • 宠你到老

    让每一个童年,都有父母滋养之爱, 愿每一个出生,能有幸被全神贯注, 叫那幼小心灵,茁壮成长不知匮乏。 愿每一个花季...

  • 被古诗滋养

    ——《从“小”读到“大”》读感3 第六章的部分内容之前就读过,再读依然有所感触。 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哪怕是小婴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序 愿:心灵被滋养,生命被安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xf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