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遇,报名参加《撒丁岛》新书分享会,作为一个大数据程序猿,原本好奇大数据时代的新文艺的创新的噱头去的。
但参加完,却有了别的许多的感悟,还是一次有趣快乐的过程。十分惊喜认识了译作者陈以侃老师和“最会读书”的沈宇老师,从而认识了汤姆麦卡锡,也燃起了对《撒丁岛》这本书的阅读兴趣。
让我影响深刻的是有几点。
1.陈以侃老师和沈宇老师对麦卡锡的另一本著作《C》理解的争论,十分有趣。其实我的理解是其体现了大家读书方式的兴趣的不同。我感觉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类似“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人读者喜好。
2.麦卡锡在小说式微的时代,对于小说新技法的尝试。给了当代小说一条新的写作出路。沈宇老师,语:“即使是一次的失败尝试,至少是站着死的.....”。
3.小说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影响这小说家的创作目的。最早有的小说家可能是为了想通过小说传达自己的思想,而另一切可能是为了娱乐读者大众。曾经一些小说家野心勃勃,他们想要让小说包含我们的一切,如乔伊斯。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革命越发迅猛的今天,小说已经不再是时代传播信息的先行者。碎片化的生活片段成为当今社会大家生活的常态。
麦卡锡此书描绘了出当今先今人们生活的现状,并想“网”住所有的一切,却在解析后一切都没剩下的感觉。
这也许就是《撒丁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