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先秦的诸子百家,不得不提儒家;而提到儒家,则不得不提孔子。作为一门影响中国最深的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是被西方最为熟知的中国人。由于近两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儒家一直是主流的文化,同时儒家经典也是科举考试的专用教材,因此对于儒家的传承和记录非常丰富。不同于之前的诸子百家,接下来几篇我们都要花些功夫来集中看一看儒家的学派思想以及发展。今天我们先来介绍下儒家的创始者:孔子。
一、关于孔子
孔子本人的介绍我不想在这里说太多,因为只要上网一搜,就会有大量详尽的信息。简单说的话孔子,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今山东省的一部分),祖先曾是宋国的贵族(商朝王室的后代),只不过孔子出生前家族没落迁居到了鲁国。孔子一生事迹可以参看《史记》的《孔子世家》,孔子年轻时很穷,五十岁才进入鲁国政府,后来遭人陷害背井离乡。此后13年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理想,但是始终未能如愿。最后回到鲁国,三年后去世,时年公元前479年。
之前曾经提到过先秦诸子百家的阶级起源,儒家多是之前教授贵族“六经”的老师,后来没落流散在庶民之间靠教授典籍和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类人就称为“儒”。
孔子作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期望自己的弟子可以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作为教师,他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因此孔子称自己“述而不作”。但是其实在解释这些古代文化遗产的时候,孔子都融合进了自己的思想,比如从自己的道德观出发解释古代的“三年守丧”是出于孩子前三年被父母悉心照顾的感恩;对于经典还给予新的解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所以说,孔子其实是“以述为做”。
二、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被其弟子记录编纂在了《论语》当中,后世流传甚广,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孔子思想最好的工具。
1.正名。孔子提出的关于“名实”必须匹配的问题,每个人的都应当与其所有社会角色赋予的本质一致,做到名副其实。联系到我们的日常,比如一个男人,是父亲,是丈夫,也是儿子,那么就要尽到养育子女、照顾妻子、孝敬父母的责任,才是与其社会角色的“名”相匹配。
2.仁义。孔子所说的义指的是“应该做”的那些事情,并且完全是出于道德的要求,而非利益的考量,因此这里经常会引出“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仁的本质在于爱人,父爱其子,子爱其父。
3.忠恕之道。如何实行仁义呢?孔子告诉我们方法就是推己及人,即“己欲力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唯此而已;
4.知命。孔子所说的知命是认识到世界上的客观性总有些是主观无法掌握的,因此做事应当“无所为而为”,即单纯为了事情本身去做,即做这件事的价值就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在于外在做的结果之内。成败并非不重要,但是绝对不能忽视了自己做这件事本身的出发点和价值。
三、孔子的精神修养
凭借自己的学力当然不敢妄谈孔子的精神修养,但是我们可以用孔子自述的话来窥见一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几所欲不愈矩”。
今年自己貌似也到了“而立”之年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