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就有看过这本书,但一直没有很正式地做过笔记,所以很多东西都忘记了。这次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能有机会好好地学习,更多地了解孩子。
现在但凡对教育有所概念的家长,或老师应该都是知道"敏感期"这个词的,那么孩子的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意思,对孩子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如果缺失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或许不是所有的人都了解的,所以我们可以跟着这本书一起来了解。
今天看的是第一章的内容,主要通过4个孩子的不同敏感期间表现与过渡的故事,来给我们展现了敏感期的重要。
从孩子的第一个敏感期“口舌敏感期”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婴儿,开始了他对世界的探索。有过做早教的经验,所以对:孩子初始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这句教育名言也有很深的感触,在最早,婴儿用口认识自身以外的各种事物和世界,用口唤醒自己的身体,包括手和脚。所以早期每个孩子,没有例外,都会出现吃手、吃脚的行为,包括往嘴里塞任何东西。这个时候,希望家长能明白的是,那是他在工作,请不要随意打断,这非常重要。
当他唤醒了他的手,他能自由地使用他的手时,手就成了智慧的工具。
再有比较关注的就是关于秩序敏感期的内容,因为我们班三四岁的小朋友比较多,也有好几个孩子,比如:瞻瞻、Anna、亦晨、汉允,都进入或处于秩序的敏感期。
在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内外的极大混乱。
对这时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去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直线思维”。后来,儿童的这种逻辑开始改变,逻辑核心被抽象出来,不改变,在此基础上,而事物的形式可以变化,甚至千变万化。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班的汉允,开始在创意搭建课程上时,对积木的颜色和形状,要求非常严格,不符合他的“程序”标准的积木,怎么都不要,因为明白他正处于秩序的敏感期,对此并不强求,和他一起挑选积木,满足他对“程序”的需求。如今两个月了,发现在上周的课程中已经能慢慢地接受,和明白不同的搭建,是可以用不同的“程序”的,真的非常棒。
同时,文中分享了一个缇缇宝贝,在没有很好地过渡应有的敏感期的状态:不说话、表情木然、对别人的问候充耳不闻、忧郁恐惧、胆怯退缩、注意力不集中、从不表现自己意志的小姑娘。到敏感期弥补后的:她的表情一天天自由起来,兴趣一天天广泛起来,话多了,注意力也集中了。这都源于在后期,家长和学校、老师,给了她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有规则,能把儿童的心智拉回来的工作条件,是儿童回到成长的轨道上,在爱的包容下,被压制过的儿童会过的心理上的疗愈,在自由中逐渐放松和解放,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智,走向正常。
在讲到关于陪伴的内容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不让妈妈打电话”那个小故事。故事的小主人公一直是个很优秀的孩子,但是那段时间变得非常焦虑、烦躁。因为妈妈在应该陪伴她的时间,不停地试图做别的事,或是打电话,所以孩子生气、哭闹,甚至揪着妈妈,打她。她对妈妈说:不让妈妈打电话,就让妈妈陪毛毛。
多么让人心酸。我们一直强调的陪伴,并不是“人在身边,却屡屡分心”的父母,就好像现在普遍的,孩子在旁边玩,而家长在旁边玩手机、打游戏、或是其他事,对孩子的邀请,提问,推脱敷衍。而是真正的听他说话,陪他游戏,解答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更或者只需要默默的看着他就好。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对面新环境,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接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心理历程。心路历程,自然只有自己度过,但需要一个爱者陪伴。这是孩子和成人都需要的。但是由于孩子在成长,成长的内容就长成在孩子的细胞和意识中,所以需要父母全身心的陪伴,不需要做太多事,陪伴就非常好了,有了陪伴。孩子会自己处理内外的失衡和不安全。
我能为孩子们做什么呢?或许就是在他每一次在我面前时,给他我的爱和自由,不在我身边时,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学习,在家给他一个充满爱的自由的环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