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庄叔的书单老庄笔记
下半年读《生命之书》的部分笔记

下半年读《生命之书》的部分笔记

作者: 老庄日记_ | 来源:发表于2024-12-03 18:21 被阅读0次

01 关于时间

很多人会有一种”把一切交给时间,未来会更好”的思维,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时间感,本质上还是不愿意思考,也可以说是一种拖延症,不愿意做当下的事。

这种思维,只能暂时逃避问题,并不会为自己带来安全感,也不会有内心的秩序。

因为随着时间进行的是演化,演化不是向上进化,演化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可能向前发展,科技高度发展、人类高度智慧,也可能向后发展,科技被禁止使用、人类被禁止思考。

如果贪婪、忌妒和竞争是最适合的生存方式,那么演化方向就会如此。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无私和合作是最适合的生存方式,人也会往这个方向演化。

就像,一个人纯真与否,和年龄无关,和心态有关。

一个人八十岁,可能依旧有赤子之心,活的像个少年。

一个人十八岁,可能早就充满世俗偏见,张嘴就是爹味。

人能否保持心态年轻的关键,在于是否要让过去的记忆和经验始终束缚自己,决定自己今后人生的走向。

如果活在时间的记忆和经验里,那当下和未来就只是过去的一种重复,没有新东西。

所以,能提供解答的,不是时间,不是到了某个时间点问题就自动有答案了,而是,要去做,当下就要去思考、去尝试解答。

02 关于生活

我们会拖延,会浪费时间去做一些让自己任人操控的事。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生命的长度没有正确的认知,误以为自己会活很久,所以可以拖延,可以以后再做。

但是,如果我们有了生命时间倒计时,能够看清生命的长度,那我们的注意力,一定会收回到自己最想做、最需要做的几件事上。

这也是之前看了一些传记之后很大的一个感悟。

很多人都是在经历过一场死亡之后,开始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面对生活。

向死而生,这四个字,说出来很容易,但如果不是真正遇到那种死亡临近的感觉,很难真正理解什么才是生。

就像,很多人,只有遇到问题暴露出来,才会发现自己之前做错了多少事,哪怕别人已经反复提醒过。

所以,如何去活,只能自己深入到自己内心去发现,别人的提醒不管用,只有经历到了,才能悟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03 关于思想

思想可以看成是基于记忆和概念得出的一种结论,是一种固定的东西,然后一些所谓的新思想,就是在旧思想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还是没能逃脱思想的限制。

换句话说,所思所想的那些东西,都是在别人定义的概念之上进行的,你不可能在一个已经固化的思想里找到自由。

固化的东西,是工具,可以拿来帮人,也可以拿来害人,和“道”本身的含义已经没太大关系了。

比如圣人之道说人应该仁义,仁义被定义出来之后,盗贼就说他给兄弟断后是义,和兄弟平分偷来的东西是仁。

所以说,时间之内的思想,或者说能够被描述出来的大道,一定有它的局限性,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和它本身无关,和用它的人有关。

或者说,一开始你就要有把这些理论当成工具而非信仰的意识,打破这种思想的束缚,不被过去未来这种时间概念限制,也不被圣人大师的某个思想限制,要借假修真,透过这些有限制的东西,去探索无限制的真相,发现真实的自己。

思想者,是建立在这种整合过去信息的基础上的“我”。

过去的东西,都已经成了“定数”,或者说,已经被抽象成了文字和记忆,和原本的事实有了偏差。

建立在这种定数上的“我”,也会被那些固定的概念限制住,不能看到脱离概念的真实。

从内往外打破,是革新,是革命。

从外往内打破,是侵占,是控制。

如果你为了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选择照搬和复述他人的一个答案,那你只是成为了他人观念的复制品,你依旧不是你。

只有由内而外,你看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了独属于自己的见解,才能摆脱他人观念的控制,看清自己是怎么回事。

就像,我们常说很多大人物死了,又没死,因为他们的思想有了很多继承者。

正面想,是一个好的东西流传了下来,或者说,他们的一生很有意义,为人类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反面想,是无数人被控制在了一套套思想体系里,没有自我,只能在这些旧的思想上缝缝补补,成为复制品。

说起被人控制,谁都会说不愿意。但是谁又都会不自觉迷失在各种权威思想之中,误以为那就是真理。

人如果不从内打破,不自我革命,是无法从各种思想的束缚里走出来的。

04 关于知识

能累积的,是知识,是信息,不是智慧,不是实相。

知识,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概念是死的,只要肯下功夫,都能塞到脑子里去。

比知识储备量,人永远比不过机器,机器记忆知识的能力远超人类。

人和机器不同的地方在于智慧,在于人可以在知识之外创造出新的东西,而机器只能执行和重复已有的东西。

放在俗世的角度看,现在已经不是人和人的竞争了,而是人和机器的竞争,你和机器去拼知识储备量,那就是拿自己的短板去和它的长板比较,赢不了。

想要在这种情况下不被淘汰,就得避开用短板去竞争,而是利用人的长板,好好发展自己的灵性和创造力,去探索智慧。

但是,这不代表这个累积过程不重要,对普通人来说,想要开启智慧,一般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看山不是山,这就是必不可少的那个积累经验,积累知识的过程。

先把山解构成一块一块自己能理解的知识点,再把他们拼合还原起来,才能看透山的本质是怎么回事,不经历这个过程,很难看透本质。

很多人追求大道至简,这相当于,一开始就把别人的“看山还是山”当成自己的信仰,想要越过经历这个过程,那必然无法看透山的本质。

被总结出来的大道至简,本质上就是个极度抽象的索引,就像一本书的目录,你只有看过全书之后,才能一看目录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进而,你看过的书足够多之后,你就可以看到一本陌生的书的目录之后,知道书里讲的是什么。

这就是开启“智慧”之后的看透本质、发现实相的能力,中间的过程,不能少。

05 关于观者

提到“观与被观”,很多书经常会提到一个“超我”视角,独立于我这个本体之外,多出来一个“超我”,时刻观察自己的言行。

这种说法听上去很酷,但是按克氏的理论来说,是一种分化,因为“我”只有一个,你分出来的“本我”和“超我”只是概念上的独立,而非真实存在。

“超我”可以观察“本我”,既然都是有独立意识的“我”,“本我”也应该可以反过来观察“超我”才对,也就是克氏说的“观者即是被观之物”。

这种“超我”与“本我”,或者说“观者”与“被观者”的区分,只是在感觉上有了区分,而非事实上的区分。

感觉上是脑子里分离出两块空间,一个是“超我”,一个是“本我”,实际上是在制造冲突,分离真正的本我。

或者说,观察眼前的东西的时候,脑子里好像出现了一个小人,去总结、概括眼前的东西是什么。

这个小人,就是记忆和概念的集合体,是一个过去的被定型的“我”,在用一些定型的概念来给眼前的东西定型,要去检查、批判、掌控眼前的东西。

这种观察,放在人和人之间就是,你的概念看到了花,他的概念看到了叶,两个人就有了立场之分,就有了冲突。

放在自己身上就是,过去的“我”在阻止当下的我看到眼前的真实,在试图用一个已有的概念去框住眼前的东西,不让当下的我去思考、去觉察。

这也就形成了二元对立,过去记忆里的“我”和当下真实的我的对立,过去和当下对比,就有了时间感,也有了冲突。

只要存在这种观与被观的对立,内心就不会完整,就会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空间。

反过来,只有不去界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才有可能发现那个真正的本我、完整的我,而不是概念和记忆里的我。

06 关于事实

了解事实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却被我们的好恶、对事实的责难、意见和成见弄得非常复杂。

借用《天幕红尘》里的说法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场,哪怕觉得自己再客观,也是基于立场在描述自认为的事实,其实都是立场下的偏见,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用《生命之书》前面章节的内容来解释就是,人的思想、记忆、文化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以为的那个有名有形的“自我”,所以这个“自我”的思考,也是基于这些概念得出的结论,而非事实。

诠释事实,就相当于把一个三维的东西压缩到二维,无论你认为自己诠释多么详细,都一定会失去很多真实信息,也就阻碍了自己或者他人真正理解背后三维的真实世界。

用《生命之书》里的一句话说就是“一种狭隘、受限、具有破坏性的心智活动”。

也就是在用自己受限的困在二维概念里的思维,去破坏三维世界的真实性。

大多数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么过来的。

他们理解的事实,只是基于自己立场和思想总结出来的二维世界的事实,和真实的事实是两回事。

想要不被二维概念束缚,就要抛开记忆、思想那些已经被抽象的名词,不假设,不猜测,而是利用敏锐的觉知去观察当下发生的事情,接受眼前的东西都是多维度、立体的东西,才会慢慢感受到事实的鲜活。

07 关于成为

心智本该是没有限制、自由生长的。

但是我们后天给它加上了来自记忆、经验、权威的种种限制,而且把这些限制当成了自己行为习惯的一部分,很少去琢磨这些限制背后的事实是怎么回事。

这就导致,人总是活在记忆和经验里,无法接受新事物,或者说,总想用已有经验去描述新事物,不愿意接受经验之外的东西。

就像现在一些上年纪的人面对智能设备,总是以“我老了”“太难了”来拒绝学习使用。

实际上就是逃避、不愿意面对现实,因为刚出生的小孩什么都不用教就能拿过来戳戳点点、反复试错去玩明白。

一个经常拿“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多”来彰显自己经验丰富的老家伙,面对新事物的经验却远不及小家伙,这说明他的经验有很大局限性,甚至限制住了自己的发展。

具体到每个人的经验,看似经验为我们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增长了知识,其实我们也在被种种经验所限制,很容易忽略经验之外那些变化的事实。

我们一直在用经验自我设限,阻碍心智的成长,和那些不愿意学习智能设备的老家伙们一样,也在用经验让自己的心智老化。

不断地努力想变成什么,也是在用某种概念、某种体系来限制自己。

这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贴满标签的物体,但无法成为一个生动形象的人。

就像以前常说的“有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指的就是人的思维固化,不愿意改变,无法成长,一直活在过去的某个状态里,活在自己给自己构建的一套框架里,已经成为了什么,几十年没有变化。

只有老化的心,才会急着去定义一切,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安全感之外的东西。

想要破除这种固化,就要找回年轻的心,和年龄无关,爱探索、爱自由、不被记忆束缚,把每一个当下都当成是全新的开始,而不是活在过去里。

找回年轻的心或许要很久,但意识到它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08关于智慧

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是,通过输入大量信息,来建立知识模型,然后通过模型对输入内容进行判断,来输出可能性最高的答案。

人的智能,或者说在某个行业内权威的培养也是这样,通过对大量知识的处理和经验,来成为这个行业内的专家。

这都属于智能,不属于智慧。

智慧还需要多一点灵性,能够观察自我和外界的真相,观察知识之外的东西。

在克氏的解释里,思想是智能的产物,不是智慧的产物。

换句话说,思想是依据过往经验,训练出一个大模型,然后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东西。

包括我读《生命之书》的过程,很多也都只能算得上是思想,是在用逻辑理解和解释克氏的智慧,看它合不合情合不合理,这个“情”和“理”其实也是逻辑概念的一部分。

这个思考过程,其实还是在判断,在用过往总结的大模型,来和当下的文字,或者文字背后要表达的内容做比较。

这种对比,按前面的说法就是二元对立,按克氏的说法就是让人分心。

以后人工智能会越来越智能,比知识量和信息处理速度,人永远比不过机器。

所以,不管是站在开悟的角度想,还是站在竞争的角度想,人都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灵性,去观察一些标准答案和抽象概念之外的东西,比如,去欣赏美而不是定义美。

克氏在说的智慧,和他说的爱、自由、事实这些东西,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对当下实相的感受。

有了这个立足点,去读克氏的文字,一通百通,会发现整本书都在讲这件事。

当然,写出来这段话,还是只能算得上逻辑推理,具体怎么回事,你要有自己的感悟。

相关文章

  • 生活解码:五读书

    读有字之书。 读无字之书。 读心灵之书。 此乃生命之书三大部! 古来圣贤皆读书,唯有金丹是要门。 读到心花怒放时,...

  • 读《生命之书》有感

    恐惧是人类或者其他生物的一个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情绪。它是当人类或者其他生物面对危险时,想要逃避但是又不能够,产生的...

  • 读《生命之书》(一)

    《生命之书》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全书按照公历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四个主题,每个主题选取七到八段克里希那穆提的对...

  • 读《生命之书》的真相

    之前发了一些关于《生命之书》的东西,如释重负后,按计划将书读完,写下这篇,算是给关心我的朋友们一个交待。 平日里,...

  • 郁土:自由思想者殷海光

    ——读《殷海光文集》之书信部分 台湾之所以成为今日之台湾,...

  • 人生第一次

    “毛泽东认为,要了解社会,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读无字之书的方法就是游历以广学识。”有...

  • 读《秘密之书》笔记

    相传,远在印度的佛陀、西方的耶稣、中国的孔子之前,一位古埃及的大师已经发现了主宰人类和宇宙的大秘密,他创立了世界最...

  • 玩的开心——禅绕画最重要的

    时间:2019.05.02 17:55 今天继续读禅绕画之书。看了导言部分。每次不想读太多,边玩,边读,边画。只为...

  • 读《生命之书》有感(17)

    “你为什么只想做书本的学生,而不想做人生的门徒?若是能在周遭的环境发现孰真孰假,你自然会知道什么是实像” 这是印度...

  • 读《生命之书》(二)聆听

    本书从一月一日至一月七日讲的主题是聆听,包括听什么,如何听,聆听会带来什么三个部分。 听什么主要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下半年读《生命之书》的部分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fu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