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三十而立。”
他说的是成家立业吗?我觉得不是。
结合全句分析,孔子说的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一整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想要表达的是一种通过学习、实践获得的内在认知和个人修为,所以,他强调的”三十而立“应该是指三十岁时获得了为学与为人的基本定见、价值基础,在此定见和基础上,从容不迫地进行提升。简言之,就是打好了基础了。这也是《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意思,正所谓“吾道一以贯之”。
很遗憾,我在和孔子所说差不多的年龄,还是感觉到很疑惑,我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或者说,我还没有形成畅销书《原则》所说的自己坚定的基本原则。没有定见的生活是混乱的,有时我觉得自己活的就像一具行尸走肉。我于是苦苦探索,希望在一种价值观坚定晴明的情况下,好好过好今后的生活。
我的探索之一,就是从书中寻找答案,我想,在那些流传千古的哲学教诲中,或许可以找到我要的答案。但是面对众多经典,该从何处下手呢?
我于是分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至今影响巨大、融入国人基因的,莫过于儒道释三家了,而这三家的经典,众人皆知的又莫过于《论语》《道德经》《金刚经》三本书,倘若好好研读这三本书,又会怎样的?
就这样,我和这三本书发生了一段亲密的感情。
开始的时候,我只是从头开始阅读,或者随便从中间翻一翻。但是过了不久,我就发现这一方法效果不好。于是便想,可不可以把它们背下来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背下来,深刻理解,那就可以从源头上向下看了,那种感觉一定会像学到最上乘武功、打通任督二脉那样美好,我对此充满期待。
于是,从某天开始,只要有空,我要么直接朗读这三本书,要么在心中默默地回忆和记忆。背诵当然是痛苦的,特别是针对这三本书的背诵。其中,《论语》的每一篇、每一句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在背诵的时候,需要在心中把书页的位置、颜色、布局等记下来,这样,在背诵的时候,实际上是用“心眼”去阅读,读得久了,自然也就对整本书胸有成竹、了若指掌了。《道德经》和《金刚经》除了一样的逻辑性不强外,还有文字上的反复缠绕,就像绕口令一样。更要命的是,它们还是更高一层的“绕心令”“绕脑令”,句子中的曲折反复足以让人走火入魔。对这两本,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同样地是一句一句、一章一章、一节一节地过。
真是不背不知道,一背才发现自己的脑袋有多迟钝,就像生锈了一样,当时我深深体会到“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这句话的意思。人的大脑,用进废退,真得经常锻炼啊!当然,我现在写这些文字,其实也是对思维的一种锻炼,我觉得写作会让人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并让自己的的逻辑更加严密,表达更加清楚生动,值得长期认真对待。
终于,我也记不清楚是过了多久,我可以将合上三本书,将它们从头到尾全部背下来了,当时虽没有学成绝世武功那样的体会,但无疑是相当开心和激动的。从虚荣的角度说,全世界能把这三本书背下来的有多少人呢?一定比“二八定律”中的那百分之二十还少吧,这样,我也做了一回极少数人中的牛人了,我对自己深感佩服佩服!
特别是,作为一个有着一定经历、喜好阅读哲学的人来说,我背这三本书,并不只是简单地把它们在我的大脑中复制下来,而是在背诵的过程中加进了自己的理解,让它们融进我的血液,使它们从此参与了我思维与身体的运行。不能说背了这三本书我就脱胎换骨了,但至少,主要是牵涉到书中的命题,我基本上会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了。当然,话又说回来,对于今天的国人,又有多少不是还隐形地生活在儒释道的千古传统中呢?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有一点“文化自信”了。
此后的大概一年左右中,我每周六都会在早上花两三个小时背诵这三本书以及其他的一些经典材料,并且是越背诵越顺溜。可惜的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竟然停止背诵了,而且从此再为郑重地、完整地翻阅过这三本书。至于为什么不想(有点怕的感觉)再进入它们的世界,我也没想明白,可能是对背诵过程中的重负还心有余悸、担心默不出来就放不下吧。现在想想,其实应该继续背的。当然,如果现在想要继续,熟悉一定的时日,还是能够再次背下来,但还不想。
这里要回到开头说过的“初心”了,我背诵这三本书,是想要在其中体悟到我的“三十而立”应该立在何处。自从背诵以来,我的认知等方面肯定是大有改观的,但若说从此我像一个找到终极信仰的人那样坚定前行,倒也未必。我对此并不遗憾,因为我知道,我是一个对价值充满好奇与疑问的人,我要的不知这三本书那样多。而且,也许这三本书并没有说尽真理,人类始终走在探索真理的路上,正如周国平说的:“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为什么一定要找到那个立足点才能好好生活呢?这三本书,能够时不时地在我脑海中出现,要么带给我新的启迪,要么印证我的新知,这就足够了,就对它们充满感激并对自己满意了。
因为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和实践,我终于知道,没有谁需要想好再活,因为如果这样,他再过十辈子都还会有迷惑。重要的是,在你此前的际遇和当前的认知下,过好你当前的生活,并对你的未来有一定的思考。这样,你就是一个智者,你永远都站在你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顺之年、不逾矩之年,你的一切做法就是尽善尽美的(相对于其时其地的你来说,你能要求更多吗?)。至于以后的发展显示你此前错了,那又有什么关系?改进就好了。
所以,背诵《论语》《道德经》《金刚经》的一个体验就是:没有必要去背诵,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自己为了达成“而立”而需获得的认知,你需要做好的是那一瞬间的你,你也只能做好那一瞬间的你。当然,这一体验也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背诵这三本书上面的。这么说,背诵这三本书还是很有意义的。
你愿意挑战一下,背背这三本书吗?也许,你可能会得出一些不同的、更佳的体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