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过于放松,没有紧张意识的两种不同情况
还有三天就高考了,可愁坏了军妈,他们小军在家没有一点临考的紧张意识,松松垮垮的,也不看书,这个屋子倒倒,那个屋子躺躺,上上网,听听音乐,顺便还追追剧。军妈担心小军这样的状态会影响考试发挥,所以自己特别的焦虑和着急,同时还对小军感到失望,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同时对自己感到失望和着急的还有高三女生紫萱。
紫萱说自己在大考前怎么也紧张不起来,她希望自己可以充满活力的,做最后拼搏,但是这个时候就是怎么都紧张不起来,神经兴奋似乎受到了抑制,总是觉得头脑发木,提不起劲。她对自己的状态很不满意,却不知道要如何改变。
考前不紧张,可能是正常情况也可能是大脑保护性抑制
高考在即,很多父母期待孩子珍惜这最后的时间,但是有些孩子却无法利用这最后时间,表现的松松垮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经过长时间的苦读,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已经疲惫不堪,大脑接受的信息过多,负荷过重,造成了一种保护性的抑制,这是一种由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考前无力”现象。
像小军那种情况,也可能是一种个体应考风格。有些孩子平时喜欢努力,但在考试前夕喜欢适当的放松,这种方式可能更有利于他们考试的发挥,如果孩子是这样的情况,家长其实不必过多干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复习风格,对于小军这样的孩子,也许他习惯考前让神经系统处于暂时的抑制,松弛和积蓄的状态,可能到了高考的那天,就有饱满的热和充沛的精力了。
大脑保护性抑制导致的考前无力我们可以用这3个方法改善:
1、适度休息和锻炼
高三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以前的体育课没有了,音乐课也没有了,孩子的世界除了学习,就是考试。尤其是临考之前,很多孩子为了争取时间,拼命“开夜车”,这种疲劳战术会带来考生身体和心理的疲劳,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我们的大脑是有一定容量的,一旦同一时间接受太多的信息,他就会产生自我保护,所以孩子学习一会儿,看看娱乐节目,或者运动一下,对于复习反而能事半功倍。
尤其是运动,美国一位高三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来到学校直接上课,另外一组,来到学校之后先跑3000米,然后再上课,然后看他们的测验分数是否有区别,结果发现,每天跑步的那一组同学的测验分数比不跑步的同学平均高出20分。
后来脑科学家发现,运动之后,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头脑更灵活,更利于解决问题。
同时运动还是缓解焦虑的良药!
高考学生本就容易紧张,焦虑,这个时候适当的运动可以不但可以打破大脑保护性抑制,更能让孩子事半功倍。
2、改变复习形式
高考生的复习方式有些时候很单一,往往就是读,写,算。单调机械的刺激往往会产生厌烦心理,这个时候如果复习方式可以多样化,效果会更好。
比如让孩子自己给自己出题考考自己,或者是把要背的书录制成语音作品给自己听,也可以假装自己是老师把所要记住的东西演讲出来。
如果孩子在学校复习,则可以鼓励孩子和同学相互提问,或者互为对方的老师,通过讲解题目,让自己加深印象。
3、适当鼓励
2010年高考状元高策当年以672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北大生物系。但是在一模的时候他的成绩才500多分,勉强够本科而已。
54天的时间,他是如何做到逆袭的呢?
本身高策属于那种成绩不稳定的考生,他的成绩经常是“V”波动的。
当看着自己一模成绩的时候,他特别伤心,甚至认为自己可能不行了,这个时候一个同学给了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把每天当成终结前的最后礼物,把每道题都当成训练能力的必备武器”“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也“必须为了必须,到耀眼的地方去!
受到这句话的激励,他捧着《花开不败》细读那个复旦女孩的故事,在日记本上有力的写到:我可以一落千丈,我偏要一鸣惊人。一天超越六个人,杀进北大。
不过事情并不顺序,他的考试成绩在又一次考试中垫底,他很沮丧,他的化学老师在考卷的背后写道:你还是那个优秀的你。
老师的信任和鼓励加上自己言语的鼓励,让他在二模进入了全校前70名,然后是前30名,真的实现了一天超六人的目标。
临考前,班主任到他的宿舍微笑着拍着他肩膀说:“你的成绩呈一个V字,希望高考时你会再回顶峰!”
一语成谶,虽然他的物理一直偏弱,但是也以总成绩672成为当年的高考状元,并如愿进入北大。
面对高考,孩子很难任何时候都是信心满满的,所以我们需要像教练员一样,给自己的“运动员”赛前打气。找一些鼓励性很强的话,写成纸条,或者通过微信发给孩子。或者可以让他在复习之前挥挥拳头喊句话,或者默念一下他自己的积极咒语,帮助他重新树立拼搏的欲望。
高考在即,合理安排,减少要求,多鼓励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应对大脑保护性抑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