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人赠别方式

作者: 甜甜萱_ | 来源:发表于2022-02-28 23:37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这是江淹《别赋》中的句子,意思是说与人分别之时却令人伤感。此话不假,自古伤离别,离别之际,儿女共沾巾是常有之事。

    离别之际,哭哭啼啼会让离去之人,心情愈加不爽快。于是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告诉人们,分别之时不要再伤感,只要知心朋友存于四海,既是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让人感觉非常的亲切熟悉。这两句诗将分别时的愁怀别绪一扫而去,意境雄浑开阔,受到后人的推崇与赞赏。

    除此之外,为了表达对远行之人的思念以及美好祝愿,古时还有送行者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人的习俗。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又因“柳”与“留”谐音,故而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这一动作,表达了对远行人的难舍难分,恋恋不舍之情。这一习俗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有诗句为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讲的都是了古人折柳赠别的风俗习惯。

    “折柳”一词寓含“怀远”之意。

    柳树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随便折一枝柳条将其插入泥土中,过不了多久它就会生根发芽。

    “折柳赠别”既是对远行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离别家乡就如从树上折断的柳条一样,希望到了新的环境,能够像柳条一样,很快地生根发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也希望远行之人,身在他乡始终不要忘记故乡。那相赠的柳枝,是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与殷切期望,但是时刻提醒他们不要忘记故乡或者亲朋好友的惦念与牵挂。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些诗句,均表达出了折柳遥寄相思之意。

    与折柳相赠类似,古人还有互赠丝帕的习俗。丝帕横看是丝(思),竖看也是丝(思),只要拿起丝帕,心中就是绵绵无绝期的思念。

    不管是折柳相赠,还是互赠丝帕,它都表达了人们对远行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还有一种比较文雅的方式,就是互赠书信表达相思之情,这种限于文人雅士之间,普通的老百姓自然没有如此雅趣。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诚然如此,分别是不可避免之事,我们一定要正确的对待它。古人因为条件限制,只能借物寄相思,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就幸运多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即使不在同一半球的俩人,可以在互联网上很快相遇。

    不过从寓意深刻的层面来讲,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折柳相赠的方式。既有文化底蕴,又蕴含深刻。


    22年度年度营第(26)篇,1186字数,共累计字数29067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27)篇1186字,累计31093字数  主题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论古人赠别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or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