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常被归入业余爱好之列。而我认为,还应看清阅读的经济性质,为社会和个人创造更大的实际价值。
做好本小利大的买卖。
书中自由黄金屋,此话感觉有些功利。但细细想来,读书确实是投入产出比超高的一项活动。须知一本好书的产生是个极其艰苦的过程,往往是作者经年累月皓首穷经的结果,而我们只需要用几天甚至几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取其精华,试问哪里能找到这样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当然,读书也不是稳赚不赔。如果不幸遇到烂书,占用时间还是小事,污染了思想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如何能找到好书?我的经验是,你需要找到好的“守门人”,他可以是你的师长、亲人或朋友,但最重要的,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德行、认真负责的爱书人,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往往没错。
敢于向阅读做投入。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应该是古人的经济计量。那时想借得到书,需要有人情往来,还需时间用于往返,因此必须认真阅读才能平衡投入。如今免费信息唾手可得,读书不再具有稀缺性,必须有意识加大投入,增强读书的紧迫感。
我强烈建议,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就要有意识地付费学习。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务必花钱买来反复研读,相对于一目十行阅读免费信息,这种乐趣和收获绝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网络上也有许多学习平台,如“慕课”、“得到”等,注册后交不多的费用就可以获得许多学科最新的知识成果。你也可以下载一个喜马拉雅听书软件,在做家务时也可听几本书,一心二用了还能解放双手,真是信息时代赠送给学习者的特殊待遇。
提升阅读的成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时间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是一对矛盾,有没有好的路径和工具,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升学习的成效?
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分享。教学相长是学习的基本规律,你我的知识交流了就会倍增。目前线上有许多学习分享组织,包括“拆书帮”、“樊登读书会”等,可以关注之。北京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可供利用,周末参加个高水平的讲座论坛应不是难事。当然,最好的学习环境还在身边,结合工作“白天走干想、晚上读写讲”,也许是吸收知识的最佳土壤,输出成果的最短路径。
创造持续的阅读需求。
读书如同磨刀,只要持续用功就会越磨越利,最终达到遇到问题迎刃而解的境界。读书之难在于坚持,如果没有如饥似渴的状态,很容易半途而废。而要创造持续的需求,必须在内因上下功夫。
每一个强烈的需求都对应着一个独特的问题,读书者本质上应该是个敢于直面问题的人。当你看到一个志得意满的人,他一定会轻视读书的价值。好的读书人常怀忧患意识,敢于走出舒适区,始终保持对复杂世界的热情求索。发现问题收获的知识,研究问题收获的是见识,破解问题收获的是胆识,如果通过艰苦努力最终收获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改造世界的志气,那就为阅读找到了一个踏实的归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