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关键问题17: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体验中外语言文化的机会,感受差异?
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内容之一。
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化差异
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感受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有助其迈开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
1. 日常谈话
东西方各种称呼的差异、打招呼用语的差异、祝贺和赞扬的差异,都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上一项或多项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这些差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为其恰当运用语言打下基础。教师还要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正确使用目标语的方法。
(1)各种称呼
(2)打招呼和道别
2. 社会关系
在用汉语和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表示亲属或社会关系的词汇往往在彼此理解对方的意思方面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和困难,教师可以采用图表等的方式来解释和比较。
3. 社交礼仪
使用汉语的人群和使用英语的人群在社会交往的不同情境,会使用相同的身心反应和相近的表达方式,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场景再现和角色扮演的方式,给予学生感受和认识这种差异的机会。
二、从教材出发,帮助学生逐步梳理文化差异
现行小学英语教材,无论在编写框架、主题设计、还是内容选择上,大多较为关注语言知识和文化融合的良性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更便捷也更有效地引领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为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迈开坚实的一步。
三、从知识出发,指导学生系统了解文化差异
1. 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指导
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词汇上,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承载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熟悉一些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2. 对话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指导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利用对话涉及的主题和功能,先予以背景及常用表达的说明和指导,并通过多频率、多范围的操练,帮助学生了解差异,形成正确的话语表达。
四、从活动出发,鼓励学生乐于探究文化差异
1. 课内活动
课堂内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设计和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在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迈开重要的新一步。
2. 课外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着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参与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和增长与英语国家的人交往的真实经历和能力储备,进一步激发其对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人文风貌的追求热情。
五、增强主体意识,生成主动体验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以我为主”的积极心理因素,让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同时,让每位学生始终保持英语学习的主动状态,包括: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做事,使教学全程成为学生主动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六、感受和谐关系,形成积极体验的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宽松、民主的教学风气,对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结合教学主题或内容所创设的相关语境中,了解中西方文化,感受差异。
七、激发持续兴趣,内涵乐于体验的品质
情境的创设,多媒体技术的辅助,竞赛、展示等形式的采用,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要想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有效的评价机制也不可或缺。
(172-18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