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源于摘抄——
1997年洪禹平撰写的《误尽苍生——也谈语文教育》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教材、教参、教学、考试的弊病被揭示出来,在全国语文教育界引起了深刻反思。
“我教的是理科重点班,语文课堂上常常呈现这样的一种常态:六七十人的班,每节课有七八个喜欢语文的学生在跟着老师的讲解认真学着语文,十多个数理化好的学生在练着训练题,十多个英语较弱的学生在背着英语单词,二十多个处于各种层次的学生在看着小说,男生一般看武侠,女生一般看琼瑶,剩下还有一些学生在打瞌睡,这倒不一定是成绩差的,人家在为下一节数理化或英语课养精蓄锐呢。我参加过全国、省、市的各类教研会,与教师交流均是相同感觉,看来语文课堂的问题绝对不是个别老师和学生的问题。”
“再看每次考试下来,最受伤害的还是上语文课很认真的孩子。常听见这些的话:“认真听课还不如我天天看小说,你看你听得那么认真,那次分数超过了我?”“你上课那么认真,我上课就做数理化,怎么我还比你分数高呢,真不好意思哈?”学生愤然问我:“老师:到底怎么学语文才是对的?到底怎么才能把语文学好?”我劝导说要“多读”“多记”“多写”,然后就介绍平时应该记哪些、练哪些等,给出自认为比较全面到位的指导意见。其实,学生就是照做之后,语文成绩也未必见好。学生内心肯定会质疑,要“多”到什么程度呢,如果需要的时间成本太大,提高的空间又不大,那确实还不如不学。说实在话,我也真不知道怎样去改变学生的这些困惑,怎么去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
二、改革:从认识到行动
(一)在问题分析中确定目标
这种情况不改变,那可真要应了人家批评的那句话:误尽苍生是语文!怎么办呢?不外乎四种办法:一是号召全社会、学校、各科老师和家长都来重视语文,这显然不现实。二是改变语文教材的要求和教参的要求,这也是不现实的。三是改变语文高考命题的要求,摒弃偏、怪、难的命题方式,这也不是我能做到的。四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从改变自己的课堂状态开始,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能做的事情!理科学生不认真上语文课,就是因为上了也没收获嘛。于是,我确定了自己的改革目标:让理科班的学生专注地上好语文课,在课堂上有“语文学习”的收获。
(二)从名家教学中寻找思路
当时全国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老师就是魏书生,他的教学取得了真实的效果,虽然有人觉得他在某些方面还有什么问题,但能改变学生、促进语文教育就是我追求的.
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学生实用学习法》等书籍,并网购了他的教学光盘。通过阅读他的书籍,观看他的光盘,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多用力气改变自己”“教书必须育人”“课堂教学的六个步骤”“激发兴趣十法”“一分钟竞赛”“点亮一盏心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程序化思维模式”等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个改革的框架在我的大脑中出现:
一是要欣赏和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天使,自己就生活在天堂中;
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是把语文教学娱乐化、生活化,聚焦语文的关键能力,删除细枝末节的繁琐分析;
四是用语文的东西影响孩子的思维,真正让孩子提升语文素养。
五是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用身体和大脑一起学习语文,强化感悟和体验。
(三)从改革假设到实践创新
有了上面的认识,我看孩子的眼光温柔了,把自己从学生的对立面转向了学生的同盟者,我看到了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体会到了他们学习的变化。
1.口号激励法,学生有了点动静
我上课时就在黑板上写下:“我们的口号是:学习语文,无惧无畏,学好语文,天下无敌!”让学生抄下这个口号,然后一起呼喊这个口号,反复演练多次。
第二节上课前我就大喊一声:“我们口号是什么?”开始学生不整齐,多喊几次,直到喊整齐为止。口号之后的几分钟,学生是新奇的、振奋的,心思是在课堂上的。待学生注意力有些分散之时,我又大喊一声:“我们的口号是什么?”学生马上一齐大喊:“学习语文,无惧无畏;学好语文,天下无敌!”下课之前,我们又一齐喊口号。口号不只是一种娱乐,的确有振奋情绪、集中注意、灌输主张的功能,不是有“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会成为真理”吗?几天下来,我就观察到了学生的变化,在吃饭的路上学生迎面遇到时,大喊一声:“我们的口号是什么?”“学习语文,无惧无畏;学好语文,天下无敌!”在值周时,我巡视寝室,也听见一个学生进寝室关门之后,大喊一声:“我们的口号是什么?”只见坐在床上的孩子们振奋大呼:“学习语文,无惧无畏;学好语文,天下无敌!”当然,也马上有个学生说了句:“神经病!”大家“轰”地笑了一声。
2.起坐读书法,学生有了大动静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语感形成、思维训练、语言表达都要以读为基础。怎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呢?我设想:如果读书时,让他们的身体也跟着动,效果会更好。
于是,我在语文课前交代读课文的规则:第一排的同学读课文的第一句,第二排的读第二句,依次接力读,到了最好一排再依次往前面接力读,到了最前面再依次往后面接力读,直到把课文读完。
然后第二遍阅读,就从左边第一纵排依次往右边接力读,到了最后一纵排后再往左接力读,多次反复,直到读完。不管那种读法,要求学生们在读那一句的时候站起来读。于是,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腔调,随着学生的起起伏伏在教室里面展开,我就像一个指挥者,学生就跳“波浪舞”并“伴唱”的演员。
我惊喜地发现,当第一排的孩子们开始读书时,后面所有的孩子们都端起了书,认真地随着起伏的浪潮,关注着读书的进程,时刻准备着自己这排站起来读。课堂上没有谁再做数理化和英语,也没有谁看小说和打瞌睡了。每个孩子都有了主体感,都有了阅读体验。课堂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了我改革的信心。
3. 朗读感染法,学生体验“玩一把”
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还需要让他们进入到课文的情感和情绪中来。怎么办?我设想:老师和学生一起表演,用教师的表演引导学生表演,就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之趣。表演需要夸张,不夸张怎能展现其中之味?
于是,我自己先投情入景地诵读,以自己近似陶醉的情绪和表演感染学生读。通常采用的是,我一句,学生一排站起读一句;我一句,学生一组站起读一句;我一句,学生个体站起来读一句......要求学生顺着我的腔调,模仿我的节奏,关注我的重音等,就这样,语文学科自身特有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很快就吸引了学生,感染了学生。
我观察到,学生早读课和空余时间开始了有表演意味的读课文,虽然拿腔拿调,但看得出他是在用心品味。我想,如果我能早一点能教学生这样去玩语文,语文课堂也许早就是另外一种风景了。
4.起立齐背法,学生自觉去复习
魏书生老师采用了起立齐背法,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具有语文的味道。我设想:如果学生在下课前起立齐背,会不会让学生下课后关注记忆的准确性。于是我常在教学内容完成后的下课前让学生起立齐背高考要求的古诗,要求背的时候要在脑海里想到那些易错的文字,强调记忆的精准度和熟练度。通过几次尝试后,我发现,这样的背诵会使学生的思考较长时间地在背诵的内容上,一旦回忆不出,他们就会自觉地复习这些内容,有的学生还会利用课余的时间默写。
5.争抢促答法,学生答问真主动
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但这还不足以提高语文思维和表达的水平。我设想:用一定的规则只给学生一种选择的时候,会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纵深。
于是,我在课前宣布规则:一是本节课每个同学必须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是后面起来回答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的答案,为此,希望拿不稳的同学谦虚点先发言。然后就抛出这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要求学生先自己解决所有问题,之后指定某组同学回答某个问题,并展示在黑板上。
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全组同学立即冲向黑板,都表现出“谦虚”,后上来的同学把前面的同学推开,先写上自己的答案。然后非常专注地看别人是否重复自己的答案。每个同学都在争着回答问题,每个问题都逼他们想出不同的答案,思维真是给逼出来了。一般经过这样操作的内容,学生都印象很深,感悟很多,相关测试题目也能很好地应对。
6.错误警醒法,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
我又连续在上课时故意写错字,讲错话,讲错答案,观察学生的反映。我发现,这样做了之后,效果很好。学生的注意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明显增强,课堂质疑和反驳的次数大大增加了。
三、改变:收获成长与快乐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课堂上看不见打瞌睡、做数理化和英语练习、看小说的学生了。一到语文课上,全班学生的情绪高涨,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绝大多数学生都感觉语文课好玩、有趣,有收获和感悟。年级统考,学生的成绩超出平行班六七分(全年级27个班),超过年级平均10.51分,全年级120分以上的高分,我班占了一半多。年级最高分此后多年都连续出在我班上。后来,我教二类班,再次验证和丰富这些教学方法,最后我所教的班都成了最强。我成了学校的神话,学生到处宣扬我的课上得好玩,效果好。全校的语文老师纷纷向我学习。其他科目的教师也对我投来了钦佩的目光。此后,再也没有家长找我“别让他的孩子做课外作业”了。随着我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我开始在各种学术场合出现,发出自己关于语文教学的见解和声音。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我成了区科技拔尖人才,省优秀教师,市微型课题专家,省课改专家,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位省特级教师!在开展改革的历程中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400余篇,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项,成为了全国“语文教学改革新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