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不明白,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母校——上初中时,小学是母校;上高中时,初中是母校;上大学时,高中是母校。真是搞不明白。现在当然意会了母校的含义,这是一个你回忆起来,像想起自己母亲一样温暖的地方。但是,我以为,并非所有我们读过的学校都能称我们的母校。对于我来说,给我温暖力量的母亲只有两所,一所是监利师范,一所是华师。
监利师范的三年时间,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明白,读书取得好成绩并不是一件难事,我也可以通过努力的学习,取得特别优秀的成绩。
从中让我感到学习乐趣的是两位老师:一位物理老师“姜阿姨”,一位是化学王家兵老师。“姜阿姨”其实是一位年近50的男老师,听说是从某个大地方下放的知青,在学校很有威望,仿佛当时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他说话声音很细很尖,讲课时口溅白沫,跟他魁梧的身材极不协调,大家背地里都管他叫“姜阿姨”。
一次,我们班一行四个女生在校园主道见到他,很热情地叫他,因为大家背地里都姜阿姨姜阿姨叫习惯了,所以一出口,竟然叫成了“姜阿姨好!”话一出口,那个女生感到大事不好,还好,姜阿姨本人不甚明了真相,那四个女生就那样混过去了。至于,姜阿姨是否知道他有这样的一个花名,我想,他一定明白我们没有恶意,我们是如此爱戴他。他的课真是有让人又爱又怕呀!每次上完课后,他让我们睡觉之前,把课堂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地放一遍,我不知道别人是否照做,但对我却是有着极大的魔力。他在上新课之前,先提醒同学们把上一节课的知识回忆一下,然后随机抽一个学号,到讲台上接受他的提问。这种方式真是神奇,我感觉到我们每个同学都乐在其中。
对于王老师的化学课,他讲课的情形我倒不记得,现在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我们在考试时的情景:每次化学考试,我都充满着期待,不像是在应付一场考试,而像是在赴一次约会。我对理科学习的信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开始认可自己。我想,监师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这样,让我不再轻看自己,并且我发现,我越努力,我的同学们也就越发地喜爱我。
在华师脱产进修两年。但是我认定,华师就是我的母校。是她开阔了我的视野,培养了我的勤奋独立的品质。
记得我们当时有三门学位课程,这三门课的考试是要一次通过并且要在90分以上(100制),才可能获得文学学士的学位。那是要考《文学批评》,要理解的东西很多,也怪我平时好玩,喜欢耍小聪明,但是自己要强的性格逼迫自己拼死也要拿到学位。
到考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让我一直记得:我找外语系的同学借了一间空宿舍,带了一盏台灯,抱着书和笔记本,开始奋战。困了就躺一会儿,起来继续读背,真的是通宵达旦。外面的天色渐亮时,我居然不觉得困,而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功感,满足感。
考试的结果在意料之中。虽然那个学位什么的,现在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一种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我感谢这两所学校,是因为,她们让我更相信我自己,让我更爱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