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作者: 在水逸帆 | 来源:发表于2022-01-13 07:29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常徳乃足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直译: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如此,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而回复到婴儿般单纯柔和的状态。

    知道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如此,永恒的德行不会相差失,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

    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如此,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纯真的东西分而散之制作成器物,有道的人一 一将其为我所用,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完整统一的一个体系,不可分割。

    我的解读:

    通读本篇,才知道什么叫越有能耐的人越低调。这不仅仅只是与客观的唯心主义有关,它更多在于一个人的徳行。

    道的自然法则是两极相生,物极必反。有道者深明此理,所以自愿处在世俗认为不好的一面,这样,就消除掉了因处在“好”的一面产生的负面作用,使自己始终保持合于道的完整状态。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做了官,也会进退自如,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雄即刚强,䧳即柔弱。“复归于婴儿”,即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无邪的状态。老子认为,刚强是有为的表现形式,是不合于道的;而柔弱是无为的表现形式,是合于道的。所以他要求人们坚守柔弱,只有这样才能合于道。如果人们能够如溪水般柔顺,那么也就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人状态,这才是合于道的。知雄守䧳,退让谦卑的思想,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对后世有极大影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甘屈辱的故事,就是对老子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式意为范式,世界的范式指的是世界的本体,也就是道。老子认为,只有深知什么是明亮,又能安于暗昧,才能成为天下的范式。这样,永恒的徳不会出差错,就会回复到宇宙的初始状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指的是自然事物的本质,这种本质指的就是道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深知尊荣,却安守卑辱,甘愿昨天下的低谷,做了天下的低谷,永恒的道德就会充足了,永恒的徳充足,就会返璞归真,回到自然淳朴的状态中去。老子认为荣华富贵,终究要回复为无,人们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泰然处之,面对外界的事物,做到无所容,无所不能容,这才是到达了道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大制指的是完美无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不割指的是不可割裂,即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契合一致与和谐统一。老子强调了道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道的法则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永不止息的过程,所以人在修道的时候不要只修炼一次,而是要永不停息地修炼,待到修炼完满后,还要使道德不流散,确保它的完整性。如果道德流散了,道就会再一次进入到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之中。

    总之,返璞归真,实属不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ww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