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饥不择食
30岁之前,我根本没有听说过“使命”这个词,也没什么人生目标。自己没有目标就只好去看别人在做什么,所以这个阶段,我努力而盲目地做着很多别人觉得好的事情。
其实没目标也有好处,走到哪儿算哪儿。我急切地想多了解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饥不择食。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同面,看到了不同的自己,这些跨度丰富的经历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也增进了对自己的了解。就这样,我盲目而快乐地积累了一些阅历。
迷茫而挣扎
在吃了很多别人介绍的“好菜”,并填满了最初的“饥饿感”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摆在我面前的“菜”。我开始隐隐约约地觉得,这些并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我想找到真正喜欢吃的“菜”,而不是别人给我吃什么就吃什么。
有很多年,我都处于那种“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但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状态。我做过很多尝试,做志愿者、换工作、换行业、换城市、换国家等,到最后却发现这些都不是我灵魂深处真正渴望的。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并且一度困扰着我。我常常无精打采,做什么都没热情,甚至有点儿烦躁。
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挑剔了,太理想主义了。很多人没什么使命却活得很开心,我又何必这么执着?于是,我试图自我麻痹和逃避,告诉自己:“我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不要太高,知足常乐。”但我的灵魂开始渐渐觉醒,并积累了大量的能量,渴望突破,自我麻痹和逃避已经不能阻止觉醒的步伐。后来我上了很多成长课程才知道,有的人骨子里需要成长和做贡献。对他们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需要,无法逃避和压抑。
有力的觉醒
我真正下定决心寻找使命其实是在遇到阿顿以后。当时,阿顿在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工作,还没创办自己的基金公司,除了上班,他是这样安排业余时间的:
• 周一到周四晚:健身,吃饭,研究股票直到睡觉。
• 周五晚:和我约会。
• 周六:白天研究股票,晚上和我约会或者参加聚会。
• 周日全天:研究股票。
是的,他把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自发地用在了投资研究上,乐此不疲。
而当时的我正处于一个迷茫而无精打采的状态,每天下班以后都无事可做。我希望他多花些时间陪我,一起吃饭、看电影、聊天或者出去玩。他却沉浸在投资世界中,争分夺秒地工作,只给我留了很少的时间。我们对业余时间的安排差距让我非常不满。为这件事,我没少跟他抱怨。我觉得他不关心我、不爱我,这哪儿像是谈恋爱啊?拉锯战持续了大半年,我也没能成功地把他从心爱的投资世界中拉出来。渐渐地,我冷静了下来,开始观察他。
我以前在银行工作,又是商学院毕业生,因此认识很多做投资的朋友,但是,很少有人像阿顿这样为了投资废寝忘食。有多少人会觉得做投资方案比看电影、听音乐或吃大餐更有趣?后来,我在看巴菲特的传记片时发现股神就是这个状态:把投资当使命。我才明白,他是真心热爱投资,所以对他来说做这些事是最幸福也是最满足的。
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觅的状态吗?
当我看清这一点的时候,内心充满感动和希望。既然我身边就有人可以找到自己的使命,那么我一定也可以!从此以后,我不再缠着阿顿陪我玩儿,不再抱怨他忙于工作没时间陪我,而是再次开始寻找我的使命。这一次,我信心十足、充满希望,因为我身边就有一个好榜样,他让我相信,我的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玩命地寻找
觉醒以后,接下来我面对的问题就是:“怎么寻找使命?”当时的我毫无头绪,只能乱打乱撞,做过很多有用或没用的尝试,比如自己做总结、咨询专家、咨询朋友、询问长辈等。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愿意试试。整个寻找使命的过程非常零散,没有任何系统性和规划性,但是我坚定地相信,我会找到的。渐渐地,我想起了一件事情。
我在渣打银行非洲分部工作时,曾写过一个专栏叫“非洲日记”,就是把我在非洲的所见所闻及心得体会分享给国内的同事。虽然只是每月更新的小栏目,但是我在非洲的每一天因此更加丰富多彩。为了帮助国内的同事更好地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我不断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做了很多我平时不会做的事情。
【所感】
在这章读到“使命”一说时,被作者初时的状态触动。因为与自己太过相似,不免心生感慨。
不知自己要什么,但清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所谓迷茫,不过是简单的没有人生目标。
最近1元买的免费声音变现课程,3堂课后差点一时冲动又入手近4000的教程。沉下心来一想,自己想通过课程得到什么,是声音水平提高,还是变现本身。答案是后者,想要更好的改善财务状况。那自己的现状,这个方法是否最有效?答案是“否”。与其花时间金钱成本去挤已人满为患的新领域,不如更潜心研究理财知识。
再思考自己的过往,想做的事总是很多,东尝尝尝西试试,最后仍在原地徘徊。不过是自己总是从一个原点朝不同方向奔跑,最后精力全是分散的,没有前进半分。
晚上教朵儿如何将零花钱现金存入余额宝,也算是带她学习理财的第一步。心里信服的仍是巴菲特的价值理论,理财要趁早,决定不惧外界言论,坚持走自己的这一步。即使慢,至少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