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音先生年谱》,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位林徽因。林徽音才是她的本名。
“徽音”典出《诗经•大雅•思齐》,父亲以此取名,是对女儿寄予厚望,而林徽音也不负期望。其父林长民曾骄傲地说,论中西文学及品貌,当代女子舍其女莫属。
只是后来为了避免与一位多产无聊写家林微音名字相混,甘冒不孝的罪名忍痛改名为徽因。本书依作者曹汛之意以“林徽音”之名出版。
对于林徽音,多数读者想必是并不陌生的,但是不少人更多地是被其美丽相貌和感情故事吸引。至于其文学成就,最为人熟知的无非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其在建筑领域的贡献,了解的人大概就很少了。
所以,感恩得遇曹汛编订的这本《林徽音先生年谱》,让我们能够详细了解林徽音先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她在建筑领域的卓越贡献。曹汛虽然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可是他入学时先生刚刚去世三个多月,或许这份错过恰恰成了他为先生编订年谱的缘起。
读林徽音的传记者很多,直接读她的文学作品者可能就少了,至少我就是这样的。通过这本年谱,我们可以知道林徽音曾经在众多著名文学刊物上发表诗、散文、小说,《大公报》请她编选小说选,甚至发现和提携了卞之琳、萧乾、李健吾等众多年轻作者。
然而她的志向在于建筑学。中国广袤的疆域和悠久的文明为她提供了驰骋的天地。1931—1945年的15年间,她与丈夫梁思成对190个县2700余处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从而得到保护。她的光辉成就更体现在建国后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她与梁思成共同创建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协助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在多部作品、多个场合都明确表达了对林徽音于其中所做贡献的感谢;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了我国现代第一篇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率先提出了“建筑意”的理念,并利用自己的文学、艺术天分,写出学术扎实、意韵优美的建筑散文。
林徽音和梁思成一样,都是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学者,又充满对事业的献身精神。想到他们后来受到的待遇以及竭力呼吁保护的古建筑的命运,不免令人唏嘘。如果你再知道林徽音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居然连个条目都没有的话,又不知作何感想。
可是在192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因为不招收女生而拒绝了她(她只好读美术系),却因为她同时所修的建筑学课程成绩优异而在她二、三年级时破格聘任为建筑系的兼职助教,同一年又因教学业绩突出被提升为兼职讲师。
所以在本书的最后,曹汛用一篇《骄傲的辉煌》表达了对林徽音先生的敬意。在结尾部分提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没有相关条目之后,以一个问句作结:
“不少年轻的建筑师已不知林徽音为何人。这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我们怎能不问心有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