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由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所著,讲述了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解放自己,获得自己的心理港湾的一本书,正是今天大多数的需要的。
这本书被我来回看了好几遍,其中“青年”身上的很多身处情景和困扰也是普遍存在在我身上的情况,很容易有带入感。
文章通过哲人和年轻人对话的情势去论述阿德勒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并将知识点和青年的生活情况具体结合,万万没有想象的哲学书那么晦涩难懂,反而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和众人对辩的方式,以各种具体的身边的实际例子将你带入情景中,能够比较轻松幽默,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类比来贯穿文章中心思想,让我们在很轻松的状态下解读到颠覆认知的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用哲学者的剖析和青年的对话,将我心中很多迷茫很久,自我难以琢磨的内容引发出来,并且自己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情绪,心理和思维,发现原本的迷茫困惑原来是因为如此,才有现在的困扰自己的境遇。例如
1、愤怒是捏造出来的。阿德勒心理学说认为,人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例: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吵,这时候电话铃响了,母亲急忙的带着一丝怒气的接起电话,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的班主任,意想到这一点后,母亲马上变的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客气的说了大约五分钟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训斥女儿。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2、很多人觉得自己自卑,内向,这样不好,很想变成X,觉得他开朗,活泼,人缘好。很多情况下,我没有变成X那样的人,是由于我们即便在想变成谁,也不多是谁。我们想变成谁是由于想回避现在自己所面临的课题。一味的执着于被给予了甚么,现在就会改变么?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器,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甚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3、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例如:一个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忘在学校里,期如果是父母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让孩子学习,例如报辅导班、请家教、甚至陪读。但是这种强制手段最后也没有办法让孩子喜欢学习。因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最终不学习的承担后果是孩子自己,不是父母,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困扰的时候给予援助,不是让孩子的课题变为自己的课题,强加干涉。
所以人生的课题,我们自己的课题只能有自己的去完成,人生的意义,由我们自己决定。
没有普遍性的定义,人生的意义只有自己去进行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