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继续说道先秦诸子散文。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专题论文,代表作是《孟子》、《庄子》。
《孟子》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集中体现了孟子以仁治国的核心思想。
《孟子》语言通俗,平实浅近,突出论辩的特点,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如《梁惠王下》。
同时,文如其人。《孟子》极赋文学特征,大量使用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这与他藐视权贵、刚正不阿的强大气场息息相关。
宋代时,《孟子》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庄子》为庄子及其门徒、后学所著,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现存三十三篇,已基本摆脱了语录体,更偏重于专论体散文。
《庄子》艺术技巧极高。它构思奇妙,语言诙谐,多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连缀成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如脍炙人口的《逍遥游》,极尽想象夸张,刻画出鲲鹏的奇异形象。《应帝王》以神话传说引出“无为”思想。《养生主》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表达处世养生之道。
亦庄亦谐亦华美,它以这样特立独行的姿态傲然屹立于先秦诸子散文之中。
《庄子》艺术成就为先秦诸子之最,堪称散文艺术极品。鲁迅先生曾评价:“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后世很多文学巨匠均受其影响。
第三个阶段:战国末期,进一步完善论说文体制,篇幅由短而长,风格趋向开拓、恣肆,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
《荀子》主要为荀子所著,少量为其弟子所作。
全书共三十二篇,多为长篇大论的说理散文。其论点明确,议论透辟,气势矫劲。如“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寥寥数语即准确阐明以礼法治国的主张。
再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多用比喻、排偶句式,论述积少成多、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荀子》风格沉着厚重,词藻华美,句式整齐,讲求气势,对后代的散文发展,尤其是唐宋的散文,有着深远影响。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总集,为后人辑集而成。
全书共二十卷,五十五篇。多为长篇论文,笔触锋芒毕露,推理论证切中要害,语言犀利严峻。如《五蠹》篇幅最长,近七千言,论述法家学说最合当时社会需要,通篇严谨绵密,说服力极强。《显学》篇语言尖锐深刻,表达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主张。
同时,《韩非子》多用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讳疾忌医”等。这些寓言故事也成为古今教育后辈的经典案例。
《荀子》和《韩非子》代表了先秦说理散文的最高成就。
总体来看,先秦诸子散文内容极为丰富,经历了从简到繁、由疏而密、由杂而严的发展过程,文学的色彩也愈加浓厚。
网友评论